久久久免费视频观看-久久久免费视频播放-久久久免费精品视频-久久久免费精品-久久久免费观看视频-久久久免费观看

今天是2025年7月9日 星期三,歡迎光臨本站 

安徽科技項目申報資訊

申報補貼!2024年安徽省16市臨床醫學研究轉化專項申報時間流程及條件獎勵指南

文字:[大][中][小] 手機頁面二維碼 2024/10/28     瀏覽次數:    
申報中!2024年安徽省16市臨床醫學研究轉化專項申報時間流程及條件獎勵指南等內容整理如下,合肥市以及阜陽市、六安市、安慶市、池州市、亳州市、宿州市、馬鞍山市、黃山市、宣城市、淮北市、淮南市、蚌埠市、銅陵市、蕪湖市、滁州市需要咨詢申報的可以免費咨詢漁

申報中!2024年安徽省16市臨床醫學研究轉化專項申報時間流程及條件獎勵指南等內容整理如下,合肥市以及阜陽市、六安市、安慶市、池州市、亳州市、宿州市、馬鞍山市、黃山市、宣城市、淮北市、淮南市、蚌埠市、銅陵市、蕪湖市、滁州市需要咨詢申報的可以免費咨詢漁漁為您解答指導!

免費指導電話:15855199550/19855109130(可加v)

臥濤小編可以為您帶來關于高新技術企業、知識產權、科技成果評價、專精特新、企業技術中心、兩化融合、可行性研究報告、商業計劃書、公司注冊注銷、工商辦理、股權設計、掛牌上市、軟件開發、網站建設、網站外包定制、百度關鍵詞推廣、SEO優化等更多項目輔導規劃。

一、安徽省16市臨床醫學研究轉化專項申報方向

申報項目及課題指南見附件。

二、安徽省16市臨床醫學研究轉化專項申報設置

此次臨床專項共設置21個研究方向,每個方向設立若干課題,實行首席專家牽頭負責項目組織實施方式。現面向全省醫療機構公開申報臨床專項研究課題(每個課題獨立申報并立項)。

三、安徽省16市臨床醫學研究轉化專項申報條件和要求

(一)課題申報單位條件和要求

1.課題申報單位應為安徽省內注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三甲醫院(含三級專科醫院),有較強的創新能力、人才團隊和科研基礎條件保障,運行管理規范,科研及社會信用記錄良好。

2.課題由多個單位合作申報的,牽頭單位應與各合作單位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協議,明晰各方責任和權利、承擔的工作任務、資金投入額度、課題實施形成的固定資產、科技成果權益歸屬等。

(二)項目主持人條件和要求

3.課題主持人應具有領導和組織開展創新性研究的能力,社會信用記錄良好,保證有足夠時間投入研究工作,原則上應為申報單位在職醫務人員,且為實際主持該課題研究的人員。

4.課題主持人年齡原則上不超過57周歲(1967年1月1日后出生),超齡原則上不得申報。如確要申報,由課題申報單位申請并出具能確保課題可履約實施的承諾函(如返聘、延遲退休等)。

5.課題主持人沒有主持在研省科技重大專項、省重點研發計劃、省科技創新攻堅計劃項目。

(三)其他條件和要求

6.申報課題涉及人體被試和人類遺傳資源的科學研究,須尊重生命倫理準則,遵守《科技倫理審查辦法(試行)》《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等國家相關規定,嚴格遵循技術標準、倫理規范和倫理審查標準。涉及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要遵守國家實驗動物管理的法律、法規、技術標準及有關規定,使用合格實驗動物,在合格設施內進行動物實驗,保證實驗過程合法,實驗結果真實、有效,并通過實驗動物福利和倫理審查。

7.在課題申報或立項管理過程中,如發現課題不符合上述條件和要求的,取消其參加評審或立項資格。

四、安徽省16市臨床醫學研究轉化專項申報補貼及支持方式和支持強度

1.課題實行不限額推薦,采取公開競爭方式進行立項支持,實施周期一般不超過三年,從項目立項之日起算。

2.省財政經費原則上按照80萬元/項、50萬元/項、30萬元/項三檔予以支持。

五、安徽省16市臨床醫學研究轉化專項申報程序

1.系統申報。項目負責人登錄科技大腦門戶網站,登錄系統后,點擊菜單欄中的“辦事大廳”,選擇“省臨床醫學研究轉化專項—臨床醫學研究轉化專項”,點擊“業務辦理”。按系統要求填寫申報材料后,單位進入系統審核。系統填報起始時間:2024年10月25日,關閉時間:2024年11月5日23:59,逾期不予受理。

2.審核推薦。各歸口管理單位要嚴格審核把關,對申報單位材料的真實性、完整性進行審核,分別在“信用中國”、“信用安徽”和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對申報單位、課題主持人等責任主體信用記錄進行核查。各歸口管理單位于2024年11月6日23:59前完成審核推薦,11月7日前將推薦函和推薦項目清單蓋單位公章掃描后發至郵箱。

3.材料報送。申報時先通過系統提交電子材料,待通過評審并公示后,再按要求報送紙質材料,未公示的項目無需報送紙質材料。

2024年安徽省臨床醫學研究轉化專項申報指南

項目一、近視及近視相關眼底并發癥的全周期防控、診療策略及臨床轉化研究

課題1:高度近視發病易感性機制的研究

研究內容:建立實驗性動物高度近視模型,采用多組學測序等檢測方法,篩選出高度近視差異表達基因并檢測鞏膜強度相關指標,參考高度近視家系測序數據,通過體內外實驗深入探討高度近視的發病機制;利用藥物干預及基因編輯等技術方法研究早期干預策略。

考核指標:初步篩選出1-2種高敏感性高度近視的生物標志物,發現1-2條引起高度近視發病易感的分子機制,并在動物模型中驗證1-2種干預手段的有效性。

課題2:基于組學和臨床表型的未成年近視風險預測模型構建(青年醫生課題)

研究內容:根據不同程度未成年近視患者的組學篩查結果,對比在線人類孟德爾遺傳、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等數據庫,結合近視患者眼部參數及影像學表型數據,建立近視發生風險和進展風險預測模型。

考核指標:明確1-2項近視發生和近視進展的高危風險因素,建立未成年近視發生風險和進展風險預測模型。其中,近視發生風險預測準確度>85%,近視進展風險預測準確度>90%,并在2個以上的中心開展不少于1000例患者的預測模型驗證工作。

課題3:低濃度阿托品滴眼液對未成年近視預防和控制效果的臨床評價研究(藥物臨床評價課題)

研究內容:在近視前期和患有不同程度近視的未成年人群中,開展低濃度阿托品滴眼液的多中心、前瞻性臨床研究,采用包括RCT、隊列研究、真實世界研究等方法,系統評價低濃度阿托品滴眼液預防近視和控制近視進展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探索合理的用藥方案。

考核指標:設計并完成1-2項多中心、前瞻性臨床研究以評價低濃度阿托品療效,分別針對預防近視發生和延緩近視進展,研發不同的用藥方案并推廣。其中,臨床研究納入未成年近視患者不少于2000例,隨訪時間不少于12個月,針對預防近視發生和延緩近視進展各提出不少于2種治療方案并驗證有效性和安全性。

課題4:基于光學原理的近視監測、防控新產品的研發和臨床轉化研究

研究內容:基于光學原理和現有產品(如離焦鏡、變焦鏡、拉遠鏡、遠像屏等),聯合相關企業研發并優化產品技術,形成更加安全有效的的近視監測、防控新產品,并完成驗證分析與臨床轉化。

考核指標:完成1-2項新技術或新產品的開發與優化,在臨床驗證效果并實現轉化,申報二類醫療器械注冊證書。

課題5:病理性近視眼部參數和多模態影像數據庫的建立以及智能診斷系統的開發

研究內容:以眼科影像存儲與傳輸系統(PACS)為基礎,多中心采集病理性近視患者眼部參數和多模態影像并建立數據庫。依托本地數據庫和PALM等在線數據集,根據病理性近視META-PM和ATN國際分類分級標準開發一套深度學習智能診斷系統,實現病理性近視快速分類分級,同時在多模態影像上高效、準確地識別分割各類病灶。

考核指標:建立1個病理性近視眼部參數和多模態影像數據庫,開發1套基于國際分級分類標準的深度學習智能診斷模型,構建1-2套前端軟件或網頁工具。

課題6:病理性近視相關眼底并發癥預測模型開發和治療策略優化研究

研究內容:通過眼科影像存儲與傳輸系統(PACS)采集整合黃斑劈裂、黃斑裂孔、視網膜脫離,脈絡膜新生血管等各類病理性近視眼底并發癥的眼部參數和多模態影像數據,結合對應患者眼內液多組學表型,構建對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預測模型。通過前瞻性隊列研究,探索藥物治療輔助病理性近視并發癥的手術治療,優化整體治療方案。

考核指標:建立2-3種病理性近視眼底并發癥的發生風險預測模型,形成并驗證1-2種對病理性近視眼底并發癥手術治療有輔助作用的藥物治療方案。

項目二、遏制微生物耐藥關鍵技術研究

課題1:耐藥基因快速檢測方法研發及其在臨床常見耐藥菌檢測中的應用

研究內容:基于等溫擴增、CRISPR-Cas結合免疫層析、tNGS、熒光定量PCR等技術,研發細菌耐藥基因快速檢測試劑盒,并進行產學研轉化和臨床應用研究,明確本省流行耐藥菌的主要基因型別及其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為臨床精準治療提供依據。

考核指標:建立碳青霉烯耐藥革蘭陰性菌、甲氧西林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快速檢測方法,并進行臨床應用評價;闡明本省臨床常見耐藥細菌的基因型。

課題2:臨床應用型中藥有效成分遏制微生物耐藥新機制與創新藥物制劑研究

研究內容:利用組學技術與組織病理方法等手段,基于臨床樣本與體內外實驗挖掘臨床應用的中藥有效成分,探索其遏制微生物耐藥新機制與疾病治療作用;基于中藥有效成分研究遏制微生物耐藥的創新藥物制劑,進行應用轉化研究。

考核指標:闡明臨床應用的中藥有效成分遏制微生物耐藥的新靶點與新機制;通過結構優化或改造,建立1-2種創新藥物制劑或新劑型并進行應用轉化研究,提出1種治療耐藥微生物感染的新策略。

課題3:新型抗感染材料或制劑的研發

研究內容:基于噬菌體篩選或納米材料構建,研發新型抗感染制劑或材料;通過臨床隊列研究或動物實驗,評價噬菌體或新型材料在耐藥微生物感染治療中的應用效果。

考核指標:篩選出針對耐藥菌的噬菌體1-2種,設計制備用于預防骨內植入物感染的新型生物材料。

課題4:碳青霉烯耐藥細菌(CRO)醫院傳播途徑及致病性研究

研究內容:建立多中心碳青霉烯耐藥革蘭陰性桿菌(CRO)菌株庫,采用全基因測序技術分析CRO耐藥基因、毒力基因、質粒特征及染色體分子遺傳背景,解析菌株間進化關系和傳播路徑,明確本地流行的CRO菌株的分子分型;研究CRO菌株在不同生存壓力下毒力/耐藥基因表達水平差異,篩選協同調控的關鍵分子、闡明調控機制,為防控CRO菌株的傳播提供依據。

考核指標:建立含有10家以上醫院的多中心CRO菌株數據庫,明確本地區醫院感染相關CRO的優勢克隆株,闡明其主要耐藥與致病特征及分子機制,篩選1-2個毒力/耐藥關鍵調控分子。

課題5:細菌性血流感染的早期精準診斷及主要耐藥菌遺傳進化機制研究

研究內容:通過細菌性血流感染隊列研究,利用患者臨床指標-細菌表型-細菌基因組的迭加分析預測標志物,建立細菌性血流感染早期診斷方法;通過全基因組測序分析和全基因組單核苷酸多態性(wgSNPs)分析菌株同源性及遺傳進化關系,揭示安徽地區血流感染主要病原菌的耐藥特征和耐藥菌傳播機制,為細菌性血流感染的防控及合理用藥提供依據。

考核指標:建立并在臨床應用細菌性血流感染早期精準診斷方法;闡明本地區血流感染2-3種主要耐藥菌的分子流行病學特征及傳播機制。

課題6:感染性疾病診斷儀器/試劑的研發(醫療器械臨床評價課題)

研究內容: 基于免疫學、分子生物學、人工智能等技術,開發新型感染性疾病診斷儀器/試劑;與已上市的同類產品進行比較,評價診斷陽性符合率、陰性符合率和臨床應用效果,申報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

考核指標:完成1項儀器/試劑的設計和研發,完成臨床試驗研究,獲批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

課題7:抗菌藥物壓力下細菌適應性耐藥分子機制及干預策略研究(青年醫生課題)

研究內容:采用多組學聯合分析方法,解析細菌在抗菌藥物壓力下代謝、轉錄和蛋白水平的變化,篩選細菌適應性耐藥相關重要分子;對關鍵分子進行干預,闡明細菌在抗菌藥物壓力下產生適應性耐藥的機制,探索該分子作為診斷、治療靶點的潛在價值。

考核指標:闡明細菌在抗菌藥物壓力下發生適應性耐藥的分子機制;篩選1-2個適應性耐藥細菌檢測的分子標志物;篩選并驗證1-2個有臨床轉化價值的治療靶點。

項目三、職業有害暴露致塵肺病及相關疾病精準防治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

課題1:塵肺病及相關疾病多維度(塵毒危害、工作壓力等)職業暴露組學研究

研究內容:從塵毒危害、工作壓力、勞動負荷等多維度對職業人群進行暴露標志物分析,研究工作環境、心理因素等對塵肺病及相關疾病的影響,建立塵肺病及相關疾病多維度職業暴露組學數據庫,繪制暴露組學全景知識圖譜,與其他多組學數據結合,通過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發現職業危害因素與塵肺病及相關疾病的關聯。

考核指標:建立1個塵肺病及相關疾病多維度暴露組學數據庫和多維度暴露組學知識圖譜,發現塵肺病及相關疾病暴露標志物3-4個,并進行臨床驗證。

課題2:塵肺病及相關疾病多層次生命信息流的發病機制及臨床治療路徑研究

研究內容:明確塵肺病及相關疾病早期體內慢性炎癥環境、代謝功能紊亂的生物特征,深入研究塵肺病及相關疾病始發階段的關鍵節點;運用基因、蛋白、代謝和細胞等多組學方法,整合多層面信息,分析塵肺病及相關疾病生命信息流的傳遞和表象呈現過程,系統研究塵肺病及相關疾病發病機制;明確塵肺病及相關疾病分子變化通路與分子靶點,建立塵肺病及相關疾病的分子病理分型,確定塵肺病及相關疾病的臨床治療路徑。

考核指標:初步闡明塵肺病及相關疾病的分子生物學發病機制;發現2-3種塵肺病及相關疾病的核心分子新靶點,形成1套塵肺及相關疾病的臨床治療路徑,提出塵肺病及相關疾病的有效防護對策并對此進行臨床跟蹤評價。

課題3:高效輕量化工業粉塵呼吸防護裝備研發

研究內容:綜合采用理論分析、室內試驗、現場實測模擬等研究手段,獲得不同接塵工種呼吸區粉塵暴露特征以及不同勞動強度與心跳訊號呼吸流量模型,研發阻擋煤礦粉塵與瓦斯液態過濾材料和基于過濾材料的呼吸自主調節風量裝置,在小型暴露艙進行現場模擬,研發出高密合度自主調節供風量的高效輕量化工業粉塵呼吸防護裝備。

考核指標:開發1種可阻擋煤礦粉塵與瓦斯液態過濾材料(過濾率達85%及以上);研發出1款高密合度自主感知調節供風量的高效輕量化工業粉塵智能呼吸防護裝備,阻擋率大于95%,較傳統防護口罩面部負擔減少20%,呼吸阻力下降30%

課題4:職業環境暴露致塵肺病的早期呼氣標志物與預警裝備研發(青年醫生課題)

研究內容:研究人體呼出氣組分構成,研發采樣前規范制定和呼氣處理裝置;分析呼出氣中VOCs成分含量,通過呼出氣體的成分來識別早期的肺部纖維化病變,確定塵肺病的呼氣生物標志物;合成對人體呼出氣高響應的新型有機納米線,開發針對性傳感器;建立機器學習方法,構建“智慧嗅覺”體系,構建塵肺病呼氣識別模型,并與肺部CT圖像對比驗證。

考核指標:明確塵肺病及肺部異常人群的呼氣生物標志物3-4個,構建塵肺病早期呼氣預警模型及早期篩查體系,開發一款篩查塵肺電子鼻預警裝備,實現對塵肺病的早期無創快速篩查及精準預警;電子鼻的漏診率低于10%,準確率>80%,電子鼻在線分析診斷時長需求短于3 min。

課題5:基于“老藥新用”策略的肺纖維化藥物篩選、作用機制及臨床轉化研究(藥物臨床評價課題)

研究內容:開展塵肺病及相關疾病的老藥新用研究,通過肺纖維化小鼠轉錄組相關知識圖譜,篩選潛在抗肺纖維化的天然產物;基于藥物高通量篩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發現天然產物與靶標的結合模式及結合位點;探究天然產物調控肺纖維化發生、發展的功能和分子機制并進行臨床應用轉化。

考核指標:篩選出2-3個具有治療肺纖維化功能的天然產物(有效率達到70%以上),明確其發揮作用的分子機制,其中至少1個天然藥物分子申請IND(新藥臨床研究審批)

課題6:煤礦粉塵致病規律研究與風霧協同防控技術裝備構建

研究內容:針對煤礦生產性粉塵職業健康危害防控需求,研究試驗礦井粉塵產生、運移及演化規律;解析礦山生產性粉塵產生方式與主要組分,分析粉塵累積暴露水平與粉塵致肺功能下降及塵肺等疾病的發病暴露效應關系,闡明粉塵致病規律,揭示風幕作用下細水霧霧滴與致病粉塵凝聚-沉降機制;研制煤礦掘進工作面風幕發生裝備,開發掘進機封閉式噴霧霧化裝備,形成試驗礦井掘進工作面致病粉塵風霧高效防控技術。

考核指標:揭示安徽兩淮礦區煤礦粉塵致病規律,形成煤礦粉塵風霧協同防控技術體系裝備1套,呼吸性粉塵降塵率達85%以上。

課題7:職業有害暴露致塵肺病及相關疾病精準防治關鍵技術與裝備臨床應用研究

研究內容:基于職業病防治機構和生產性粉塵暴露人群,開展早期職業健康篩查和臨床研究,驗證基于暴露組學標志物、呼氣標志物、精準臨床治療路徑、阻擋煤礦粉塵與瓦斯液態過濾材料和粉塵風霧協同等技術的精準防治塵肺病技術及相關疾病裝備;定期評價精準防治關鍵技術與裝備在塵肺病及相關疾病防控中的效應。

考核指標:在不少于2家職業病防治機構和省內外相關企業進行多中心多場景推廣應用,選取超過200名暴露人群,進行廣泛臨床論證和推廣應用,塵肺病及相關疾病早期預測準確率不低于80%。

項目四、個體碘營養水平評價指標正常值的建立與全生命周期精準補碘預防碘缺乏病的策略研究

課題1:不同人群個體碘營養評價指標及甲狀腺功能特異性參考值范圍的研究(青年醫生課題)

研究內容:通過前瞻性隊列研究,收集成人、兒童和不同妊娠期孕婦尿碘濃度、尿肌酐、唾液碘、血清碘、血清甲狀腺球蛋白等個體碘營養評價相關指標,開展個體碘營養水平精準評價研究,建立不同人群碘營養評價正常值參考范圍,了解成人、兒童甲狀腺疾病的發病率,探索妊娠期甲狀腺功能異常與子代碘營養水平的關聯。

考核指標:制定碘專用膳食頻率調查問卷,篩選2-3套成人、兒童和不同妊娠期孕婦個體碘營養評價指標,制定正常參考值范圍,并在臨床推廣和應用。

課題2:孕期及哺乳期婦女碘營養狀況早期預警評價指標

研究內容:通過對孕早、中、晚期婦女的前瞻性隊列研究,研究不同碘營養水平孕期及哺乳期婦女碘代謝特點和規律,分析孕期婦女尿碘濃度、血清碘和甲狀腺功能指標、產后哺乳期婦女尿碘、血清碘和乳汁碘濃度等與其子代碘營養狀況、TSH水平和新生兒評分、神經發育指標等的相關性,并探討孕期及哺乳期婦女碘營養狀況早期個體評價指標。

考核指標:闡明不同碘營養水平孕期及哺乳期婦女碘代謝規律及對子代的影響,篩選2-3項孕期及哺乳期婦女碘營養狀況早期預警評價標志物,建立1套基于臨床和生物標志物的早期碘營養狀況綜合預測模型。

課題3:孕期不同碘營養狀態下亞臨床甲減的精準治療策略研究(藥物臨床評價課題)

研究內容:通過前瞻性隊列研究,根據不同的碘營養狀態將亞臨床甲減的孕婦進行分組,探索適量補碘、強化補碘及左甲狀腺素鈉替代治療三種方案的不同組合對于孕婦和子代甲狀腺功能及子代神經發育的影響,為孕婦亞臨床甲減治療提供精準治療策略。

考核指標:闡明孕期不同碘營養狀態下亞臨床甲減的精準治療策略以及對子代的影響,建立1套基于不同碘營養狀態下,孕期亞臨床甲減的精準補碘治療方案,并在臨床應用和推廣。

課題4:不同水碘含量地區兒童的碘營養水平與智力發育的相關性研究

研究內容:通過回顧性隊列研究,收集高碘、適碘和缺碘地區8~10歲兒童體格測量信息、甲狀腺容積、尿碘、鹽碘和甲狀腺功能等數據,通過《瑞文聯合型測驗》測定兒童的智力水平并進行分級;探討水碘、碘營養水平、甲狀腺功能等因素對兒童智力的影響,通過數據處理及機器學習算法,建立兒童智力發育風險預測模型,識別早期潛在風險人群,為不同水碘地區的兒童提供差異化的補碘策略。

考核指標:闡明不同水碘含量地區兒童碘營養水平、甲狀腺功能等因素對智力的影響;結合兒童碘營養水平和智力水平,提供兒童差異化的補碘方案。

課題5:不同碘營養狀態對代謝的影響及代謝性疾病的精準補碘策略研究

研究內容:開展臨床隊列研究,收集基線狀態下正常對照組、糖尿病組和肥胖組的體格檢查數據、甲狀腺容積、尿碘、血清碘和甲狀腺功能等數據,分析不同碘營養狀態對各組代謝的影響,探討代謝性疾病獲益的最佳碘營養狀態,為不同的代謝性疾病患者提供差異化的補碘策略。

考核指標:確定代謝性疾病獲益的最佳碘營養狀態;結合碘營養水平,建立1套不同代謝性疾病差異化的補碘方案。

項目五、急性大血管閉塞性腦卒中血管內治療的精準評估及干預策略改進研究

課題1:血管內治療急性顱內遠端中血管閉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前瞻性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設課題)

研究內容:通過前瞻性、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探索血管內治療對于癥狀出現12小時的顱內遠端中血管閉塞相關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評估遠端中血管閉塞的人群血管內治療的成本效益及其對健康相關生活質量的影響。

考核指標:闡明在顱內遠端中血管所致的急性腦梗死患者中,血管內治療對比標準藥物治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結果;完成多中心隨機對照實驗1項,推廣中血管治療模式至國內20家以上醫療機構落地應用。

課題2:顱內局灶性治療性亞低溫聯合血管內再通治療急性大血管閉塞性腦梗死的安全性及療效評價研究

研究內容:通過構建多中心、開放標簽、前瞻性隨機雙盲對照臨床試驗,探索基于冰鹽水持續灌注的顱內局灶性亞低溫治療策略聯合血管內治療在前循環急性大血管閉塞患者中的安全性;評估其對患者神經功能結局的改善作用。

考核指標:明確局灶性亞低溫的治療在血管內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明確不同梗死核心患者亞低溫治療的最優劑量模式,完成多中心隨機對照實驗1項,設計可調性亞低溫治療設備。

課題3:急性基底動脈閉塞性腦卒中直接取栓與橋接治療對比的臨床研究

研究內容:通過建立急性基底動脈閉塞性腦卒中的臨床隊列,探討直接取栓和橋接治療的預后差異。設計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納入24小時內急性基底動脈閉塞性腦卒中患者,比較直接取栓和橋接治療的功能預后、死亡率及顱內出血發生率等指標,系統評估治療模式的優劣。

考核指標:明確急性基底動脈閉塞性腦卒中的最優治療方式,驗證其安全性;完成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研究項目1項。

課題4:急性缺血性卒中機械取栓后惡性腦水腫綜合診治及創新藥物臨床應用評價(藥物臨床評價課題)

研究內容:通過構建血管內治療術后惡性腦水腫多中心臨床隊列,利用多組學方法探討影響血管內治療后惡性腦水腫的相關通路中代謝物的變化;開展多中心臨床藥物研究,評價影響惡性腦水腫發生的關鍵代謝物相關藥物對急性缺血性卒中惡性腦水腫治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考核指標:篩選并驗證1-2個影響急性缺血性卒中機械取栓后惡性腦水腫發生的關鍵代謝物;完成多中心臨床藥物評價研究1-2項。

課題5:急性大血管閉塞性腦梗死血管內治療再通無復流相關因素及臨床干預措施的研究

研究內容:通過建立急性大血管閉塞性腦梗死取栓再通術后無復流多中心隊列,探討影響其發生的危險因素,構建影響因素模型。通過對相關因素的病理生理機制分析,前瞻性探索臨床干預措施。

考核指標:篩選2-3個影響腦梗死取栓術后無復流的因素,構建預測模型;創新性提出1-2種針對取栓再通術后無復流的有效干預措施。

課題6:機器學習結合多模態影像學特征指導急性腦卒中血管內治療后康復策略的研究(青年醫生課題)

研究內容:構建單中心血管內治療術后多模態磁共振影像隊列,完成病灶分割、配準;采用機器學習方法,基于彌散張量成像,靜息態功能成像等技術,分析基于不同影像特點的具體康復措施對功能結局的影響。

考核指標:篩選1-2種急性腦卒中血管內治療不良預后的多模態影像學特征;構建基于多模態影像特征精確指導下的急性血管內治療患者個性化康復策略。

課題7:基于多中心整群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規范化和質量改善研究

研究內容:納入安徽省范圍內至少15家卒中中心,以隊列研究形式確立急性大血管閉塞性卒中血管內治療的質控指標,通過多中心整群隨機對照臨床試驗評估和監測大血管閉塞性卒中的治療改善情況。

考核指標:確立急性大血管閉塞性卒中血管內治療的關鍵質控指標;形成完整的臨床質控方案,起草缺血性腦血管病規范化診療指南或專家共識1項。

項目六、基于多模影像學與分子靶向的腦卒中全周期精準診療策略研究

課題1:腦出血早期血腫及水腫擴大機制及預警體系研究(青年醫生課題)

研究內容:以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以多模態影像學檢查為基本研究手段,通過計算機輔助圖像分割處理技術,分析患者血腫、腦室出血和血腫周圍水腫病損特征;探究腦出血血腫擴大的發生機制,發現腦出血后加劇血管損傷的潛在分子靶點,構建腦出血臨床-影像-分子綜合預警模型。

考核指標:建立1套完整的腦出血血腫及周圍水腫擴大和功能預后的綜合預警模型,研發形成1套可應用于臨床的早期血腫擴大的自動化診斷體系并在相關領域推廣。

課題2:基于多模態影像學探索腦卒中微血管損傷機制與保護策略研究

研究內容:基于多模態影像學高級成像技術,結合基因型-血液分子表型譜,多維度探究腦卒中微血管損傷和腦小血管疾病的表現形式和潛在高危因素;通過分析腦微血管損傷動態變化規律明確其對卒中患者預后的影響,并探索相關保護策略。

考核指標:篩選1-2項腦卒中微血管損傷的高危因素,并形成1套針對性的診療方案。

課題3:缺血性腦卒中后認知功能損傷機制與保護策略研究

研究內容:開展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后神經心理學評估,預測卒中認知損傷的危險因素;從腦白質損傷、突觸可塑性破壞等方面探討卒中后認知損傷的生物學發病機制;建立小鼠腦缺血再灌注后認知功能障礙模型,探索神經保護藥物改善缺血性腦卒中后認知損傷的作用機制。

考核指標:闡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致認知功能損傷的作用機制;篩選1-2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后認知損傷的關鍵分子靶點。

課題4:基于高級功能成像的腦卒中后神經網絡紊亂研究

研究內容:利用高級影像學技術描繪急性腦卒中發病后多時間點的神經網絡變化圖譜,分析卒中后腦功能連接模式和腦區互動關系與神經功能恢復的相關性。探索卒中恢復期神經可塑性對病損區域功能的補償。

考核指標:初步闡明腦卒中患者神經網絡變化圖譜;基于智能化及數字化技術,找到1-2個腦卒中后腦功能連接關鍵靶點;搭建1套腦卒中后高級功能損傷預后的綜合預測模型。

課題5:腦卒中早期神經調控和腦機接口對腦卒中康復的作用及機制研究(醫療器械臨床評價課題)

研究內容:通過建立腦卒中小鼠動物模型,探索神經調控技術治療腦卒中的關鍵分子機制及作用靶點;臨床研究驗證急性腦卒中患者在神經內科治療基礎上,采用聯合經顱磁刺激或經顱直流電刺激等無創腦刺激技術或腦機接口干預等床邊康復治療對預后的改善作用,并探討相關干預機制。

考核指標:初步闡明神經調控改善神經功能恢復的機制,并建立1套可在臨床應用的神經康復輔助治療方案。

課題6:急性腦卒中損傷及預后的生物學標記物研究(青年醫生課題)

研究內容:利用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等技術,篩選與急性腦卒中神經損傷及預后相關的差異表達生物標志物,探索急性腦卒中早期神經功能惡化和臨床預后不良的多組學特征。

考核指標:篩選出2-3種與急性腦卒中早期神經功能損傷及臨床預后不良相關的特異性生物學標記物,建立1-2項基于臨床和生物標志物的急性腦卒中預后早期精準預警體系。

課題7:急性腦梗死再灌注治療機制及策略研究

研究內容:探討腦梗死再灌注治療的作用機制和療效,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利用臨床和精準影像學技術,評估急性腦梗死再灌注的時機以及不同再灌注方案對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影響及其機制,明確再灌注引發的繼發性損傷(如出血性轉化的發生率及治療手段),并進一步優化現有再灌注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再灌注治療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考核指標:闡明再灌注引發的出血性轉化等繼發性腦損傷的機制,并建立1-2套優化再灌注臨床應用方案。

項目七、主動脈瓣疾病個體化精準診療體系構建及優化策略研究

課題1:主動脈瓣疾病早期無創化評估體系的構建及驗證研究

研究內容:以涵蓋健康人群-亞健康人群-主動脈瓣疾病的自然人群心血管病多中心隊列為基礎,通過采集心電生理群信號以及影像學數據,運用數學模型與算法構建基于心電圖的多因素、多時點、多心血管事件進程演化預測模型;基于人工智能技術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主動脈瓣疾病智能化篩查和評估輔助系統,構建基于機器學習框架下的大型自然人群隊列無創化評估平臺。

考核指標:建成1套適合我省主動脈瓣疾病早期無創篩查和風險精準預測的輔助評估平臺,并在全省不少于3家醫療機構推廣應用。

課題2:主動脈瓣疾病經導管介入診療新器械研發以及精準介入治療評價體系構建研究(醫療器械臨床評價課題)

研究內容:在已有主動脈瓣疾病診療器械及技術研發基礎上,運用3D打印技術與計算機建模,開發系列具有顯著臨床療效的經血管主動脈瓣疾病診療器械和技術;構建經導管主動脈瓣疾病診療術前輔助決策平臺,開展臨床前瞻性研究及隨機對照研究驗證其信度及效度;全面解析重要類別主動脈瓣疾病病理生理演進以及術后瓣周漏與預后的關聯,提前預測TAVR介入治療的演變進程。

考核指標:建立至少1種手術治療新策略,并在全省不少于3家醫療機構推廣應用;研發1套自主知識產權的主動脈瓣疾病診斷分析軟件;制定主動脈瓣疾病個性化精準分級介入治療流程及治療效果評價專家共識。

課題3:主動脈瓣疾病患者TAVR術后移動管理系統研發(青年醫生課題)

研究內容:針對主動脈瓣疾病TAVR遠程主動健康管理,構建多模態交互式干預、以患者為中心的主動脈瓣疾病健康管理體系。探索基于科普知識和全媒體平臺的主動脈瓣疾病遠程自主管理策略,建設科普知識庫。通過開展多中心臨床實驗,構建和維護主動脈瓣疾病智能移動管理技術平臺,開展標準化研究,形成臨床路徑。

考核指標:構建數據管理綜合云計算平臺,研發不少于1項居家安全監測及預警設備;研發1套適用于主動脈瓣疾病的智能康復醫療管理平臺軟件和1-2項心臟康復技術。

課題4:老年主動脈瓣疾病整體化防控模式與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研究并制定老年主動脈瓣疾病的人群篩查制度及臨床風險評估體系;建立主動脈瓣疾病與衰老多中心臨床生物樣本庫;運用多組學技術探索發現主動脈瓣疾病與衰老之間潛在的分子靶點,利用多模態分子成像平臺,開展主動脈瓣疾病與衰老關鍵分子在體可視化研究;建立標準化老年主動脈瓣疾病整體防控模式。

考核指標:建立不少于1個老年主動脈瓣疾病研究隊列;構建不少于1個老年主動脈瓣疾病患者衰弱風險預測模型;研制至少1項老年主動脈瓣疾病自然病程的模擬系統,并應用于防治實踐。

課題5:主動脈瓣疾病精準分型與神經-內分泌網絡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主動脈瓣疾病的神經-內分泌代謝動態變化,通過整合醫學和系統生物學分析找出具有我省特點的主動脈瓣疾病疾病特征、病理生理機制及影響因素,構建主動脈瓣疾病定量精細高效研究體系;尋找不同疾病潛在微量生物標志物,解析主動脈瓣疾病與健康對照人群的神經-內分泌代謝特征網絡,明確主動脈瓣疾病的神經-內分泌代謝機制作用,研發針對神經-內分泌代謝調節的主動脈瓣疾病藥物治療新靶點。

考核指標:建立1套主動脈瓣疾病臨床精準分型體系;發現1-3個全新主動脈瓣疾病致病神經-內分泌代謝分子靶點并驗證致病性,形成神經-內分泌網絡在主動脈瓣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新理論,建立不少于1項臨床轉化的精準干預新策略。

課題6:基于主動脈瓣疾病的心-腦共病交互防治策略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我省不同區域主動脈瓣疾病患者,描繪“主動脈瓣疾病-心理-認知退行性疾病”(心-腦共病)的共病模式及其全省區域及人群的異質性分布,分析不同地理環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不同醫療衛生服務條件下,我省心-腦共病的流行狀況、疾病譜構成及其分布特征、變化規律及相關危險因素;解析心-腦共病的交互作用的規律。

考核指標:建立1套基于主動脈瓣疾病心-腦共病數據規范采集系統,構建至少1 套基于主動脈瓣疾病的心-腦共病防治體系,建成1-2項基于主動脈瓣疾病心-腦共病風險預測模型;開發1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主動脈瓣疾病心-腦共病多元主體應用集成平臺。

項目八、心房顫動的臨床診治新技術及策略研究

課題1:全三維無射線房顫消融新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基于現有的三維無射線技術,將三維房間隔穿刺等全三維無射線房顫消融技術向地市級推廣和普及,并建立多中心隊列研究,進一步驗證全三維無射線房顫消融技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考核指標:建立500例三維無射線房顫消融的多中心臨床隊列,獲得全三維房顫消融規范化手術流程方案1項;開展多中心隊列研究1項,評估綠色房顫消融技術在地市級醫院開展的安全性和必要性;完成該新技術在至少10家省、市級醫院的推廣評價。

課題2:全三維無射線指導下精準左心耳封堵的研發與應用

研究內容: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左心耳封堵器,或左心耳封堵+消融一體化新型器械,優化現階段手術策略,提高房顫一站式手術效率、進一步降低并發癥,制定單中心新器械手術流程標準,評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考核指標:完成全三維左心耳封堵器的研發、設計轉化和樣品試生產;完成1項樣本量100例以上單中心新器械臨床試驗;完成1項臨床轉化,制定單中心臨床手術流程方案;建立1套更易于基層推廣的標準化操作流程。

課題3:全三維無射線指導下房顫一站式手術策略研究(醫療器械臨床評價課題)

研究內容:運用新型醫療器械,探索全三維無射線指導的房顫一站式手術策略;招募符合消融聯合左心耳封堵手術適應癥的房顫患者,建立隊列、開展多中心臨床對照研究,評價新技術、新器械在房顫消融和卒中預防介入手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在區域內多層級醫療中心進行推廣示范。

考核指標:建立至少200例房顫患者隊列,完成至少1項多中心臨床試驗獲得高質量臨床證據;完成1項創新產品的技術轉化,申報醫療器械注冊證書;向至少10家省、市級醫院推廣該新技術指導下的房顫一站式術式。

課題4:針對房顫治療的新型納米藥物研發與應用

研究內容:基于房顫發病機制,開發心臟靶向肽標記的新型納米藥物,完成其細胞毒性檢測及氧化應激的功能檢測,通過動物實驗驗證新型納米藥物的生物安全性,明確其體內器官分布;完成體內和體外實驗,檢測新型納米藥物對房顫治療效果,并探索其作用機制。

考核指標:開發可以靶向病變心肌細胞的新型納米藥物1種;闡明新型納米藥物的表征和生物相容性;完成新型納米藥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系統評價;明確至少1種新型納米藥物降低房顫易感性的相關作用機制。

課題5:心房顫動的內外科聯合治療新策略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目前房顫導管治療的局限,研究內科介入導管與外科聯合治療的新策略,研究內外科雜交手術的外科消融路徑,探索開發新的外科手術技術,以驗證房顫雜交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構建預測適合進行內外科聯合治療的房顫患者模型,以提高房顫的治療效果,減少復發率和并發癥。

考核指標:開展多中心臨床研究1項,評估新策略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可推廣的內外科聯合房顫治療方案1套;參與制定診療共識1項。

課題6:心房顫動的“全省一張網”智能化監測預警新模式研究

研究內容:聚焦目前房顫疾病管理的缺陷,基于可穿戴心電設備等新型心電監測技術,開發心房顫動“全省一張網”智能化預警和管理系統;采用多學科協作手段,優化房顫智能診療流程;開展臨床試驗,評估新模式對房顫管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考核指標:建立智能數字化房顫預警和管理系統1個,靈敏度和特異性超過70%;提供高質量循證醫學證據1項,驗證新模式的有效性與安全性;以省-市-縣域醫療中心的模式向全省推廣,覆蓋最少5家醫院,初步完成房顫“全省一張網”智能化監測預警體系構建。

課題7:離子通道在房顫持續機制中的研究(青年醫生課題)

研究內容:針對心房顫動的機制,從離子通道角度展開相關的基礎研究,通過分子生物學、蛋白組學、生理學等研究方法,發現參與房顫機制的離子通道,闡明作用機制,并初步評價其作為治療靶點的臨床應用前景。

考核指標:發現與心房顫動發生或持續機制相關的離子通道蛋白1-2種;闡明離子通道參與心房顫動的相關機制;初步完成臨床轉化應用評價。

項目九、椎間盤退變的機制探索及臨床轉化研究

課題1:線粒體穩態失衡在椎間盤退變中的作用及其臨床轉化研究

研究內容:基于臨床樣本,闡明不同退變程度椎間盤組織中線粒體形態及功能變化;探討線粒體對內源性干細胞衰老、凋亡、自噬、焦亡等生物學活性的調控作用,并從表觀遺傳學、代謝小分子等方面深入研究其作用機制,為椎間盤退變的生物學治療提供新靶點;探尋可改善線粒體功能的新型生物支架材料,為激活內源性干細胞修復椎間盤退變提供新的治療策略。

考核指標:明確線粒體在椎間盤退變中的作用,篩選1-2個線粒體調控內源性干細胞的作用靶點,設計出1-2種可通過改善線粒體功能修復椎間盤退變的新型生物支架材料,開展1-2項基礎研究成果在下腰痛臨床診治中的應用研究。

課題2:椎間盤退變臨床治療優化方案的多中心臨床研究(醫療器械臨床評價課題)

研究內容:關注腰椎融合術后鄰近節段退變和鄰椎病的發生率;探索不同腰椎內固定方式對鄰近節段椎間盤退變的影響,運用3D打印、有限元分析、生物力學等,分析比較現有不同內固定技術對固定節段和鄰近節段椎間盤產生的生物學效應,尋找有利于預防或降低鄰近節段椎間盤退變的新型內固定方式,并通過多中心、前瞻性、隨機對照的臨床研究,探索其臨床有效性及安全性。

考核指標:牽頭完成國內多中心100例以上鄰椎病患者的臨床研究,確定1-2種可降低腰椎融合術后鄰近椎間盤退變發生率的新型內固定方式,獲取高級別循證證據,納入相關臨床應用指南或專家共識。

課題3:生物節律紊亂對椎間盤退變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青年醫生課題)

研究內容:通過構建椎間盤退變模型,并結合臨床研究,闡明生物節律紊亂在椎間盤退變中的作用及機理,同時探索生物節律的變化規律及其上游調控機制,為臨床椎間盤退變治療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潛在作用靶點。

考核指標:闡明1-2個有關椎間盤退變發生發展的新觀點,提出1-2種具有臨床應用前景靶向生物節律紊亂的椎間盤退變治療新策略。

課題4:椎間盤退變的多維信息解碼及精準干預策略研究

研究內容:綜合應用生物學與醫學等交叉學科技術,解析椎間盤退變過程中功能細胞損傷及內源性修復失效的干預靶點;解析過度壓力、炎癥反應等損傷微環境各組分對椎間盤退變的調控作用和關鍵分子機制,進而獲得精準有效阻止椎間盤退變的臨床治療新策略。

考核指標:揭示1-2種細胞組份對椎間盤功能細胞損傷和再生修復的調控作用,證實1-2個干預靶點對椎間盤退變的影響。

課題5:椎間盤退變的有序調控與干預策略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椎間盤退變調控網絡中的關鍵靶點,綜合應用生物、化學、材料學等手段,探索經調控功能細胞、激活內源性修復與改善退變微環境,從而阻止甚至逆轉椎間盤退變的新策略;結合臨床轉化研究,推廣新的修復椎間盤退變的干預策略。

考核指標:將1-2個椎間盤退變基礎研究成果應用于臨床椎間盤退變的早期預警和藥物開發,開展1-2項臨床研究。

課題6:基于人工智能的椎間盤退變臨床診治方法新策略研究

研究內容:基于多模態臨床數據,通過多種機器學習算法,建立椎間盤退變風險預測模型,識別早期潛在風險人群;探尋骨科機器人、導航等人工智能技術在椎間盤退變防治中的作用;探究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精準防控,降低椎間盤退變的發生率。

考核指標:構建1-2個椎間盤退變發生風險預測模型,闡明椎間盤退變發生相關的1-2個關鍵因素,研發1-2項利用人工智能減少椎間盤退變的關鍵技術,并推廣應用于臨床。

項目十、超聲引導下可視化針刀治療肌肉骨骼疾病特色技術的臨床療效及作用機制研究

課題1:可視化針刀松解術治療胸背肌筋膜炎慢性疼痛的臨床診療方案和作用機制的研究

研究內容:以胸背肌筋膜炎慢性疼痛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超聲引導下可視化針刀治療胸背肌筋膜炎的關鍵技術,建立臨床治療胸背肌筋膜炎慢性疼痛的標準化方案;建立胸背肌筋膜炎動物模型,運用生物力學、細胞生物學和組學等現代研究方法,探討針刀緩解胸背肌筋膜炎慢性疼痛及功能障礙的作用機制。

考核指標:形成可視化針刀治療胸背肌筋膜炎慢性疼痛的技術操作規范1項,并在不少于3家基層醫療機構推廣應用;揭示超聲引導下針刀治療胸背肌筋膜炎慢性疼痛的關鍵分子生物學靶標1-2個。

課題2:超聲引導下可視化針刀微創療法治療粘連期肩周炎臨床療效及作用機制研究

研究內容:以超聲引導下可視化針刀微創療法為切入點,從臨床實踐中總結關鍵技術和診療規律,開展臨床療效評價;以生物力學、超聲學、影像學等方法探討其作用機制;將現代科學與傳統中醫針灸經絡理論融合,探索粘連期肩周炎患病機理及生理調節規律。

考核指標:形成1套超聲引導下可視化針刀治療粘連期肩周炎的診療方案;揭示針刀治療粘連期肩周炎機制的關鍵靶標1-2個。

課題3:超聲引導下可視化針刀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特色診療方案及機制研究

研究內容:構建椎動脈型頸椎病動物模型,通過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等方法,研究Nrf2/SLC7A11/GPX4信號通路調控血管內皮細胞鐵死亡在椎動脈型頸椎病中的作用機制;開展臨床試驗研究,制定可視化針刀治療頸椎病的臨床診療方案,并推廣應用。

考核指標:闡明超聲引導下可視化針刀治療頸椎病的作用機制及關鍵靶標1-2個;完成可視化針刀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高質量臨床研究1項;制定超聲引導下可視化針刀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精細化診療方案1個,并在不少于3家基層醫療機構推廣應用。

課題4:超聲引導下可視化治療肌肉骨骼疾病智能化數據管理平臺和可視化針刀研究(醫療器械臨床評價課題)

研究內容:基于肌肉骨骼疾病的中醫特色健康管理系統,開展融合健康檢測、疾病預防、中醫保健康復、針刀分級治療方案為一體的智能化臨床評價研究;對高危人群進行風險預警,向醫師推薦分級治療方案;以臨床采集的智能化數據為依據,開發可視化液壓分離松解一體式針刀產品。

考核指標:基于膝骨性關節炎等針刀優勢病種,構建中醫特色數據采集和管理平臺1個;研制可視化液壓分離松解一體式針刀產品。

課題5:可視化針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標準化臨床診療方案及作用機制研究

研究內容:探究肌骨超聲引導下可視化針刀松解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關鍵技術、標準化診療規范;通過基因組學、蛋白組學、醫學影像學等研究方法,明確作用機理和影響針刀療效的關鍵要素,進一步優化方案,提高臨床療效。

考核指標:完成可視化針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技術操作規范和臨床診療方案各1項;闡明針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關鍵靶標1-2個;研制便于超聲引導下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針刀設備。

課題6:超聲引導下可視化針刀治療卒中后肩關節疼痛臨床療效及機制研究

研究內容:通過多中心臨床RCT試驗,評估超聲引導下可視化針刀治療卒中后肩關節疼痛的臨床療效;觀察治療前后肌肉形態、炎性病變和動脈阻力指數的改變;利用功能磁共振技術,以整合中腦、邊緣系統、默認網絡及穴位生物力學-神經傳導感受器,探究針刀治療卒中后肩關節疼痛的關鍵靶點。

考核指標:形成可視化針刀治療腦卒中后肩關節疼痛的臨床方案1項,在不少于4家基層醫療機構推廣;運用功能磁共振等技術,揭示針刀治療卒中后肩關節疼痛的大腦中樞作用的關鍵靶標1-2個。

課題7:可視化針刀治療腦卒中痙攣性癱瘓的臨床應用的療效評價和機制研究(青年醫生課題)

研究內容:基于超聲引導下可視化針刀治療腦卒中痙攣性癱瘓,開展多中心、大樣本臨床RCT試驗,評價可視化針刀對腦卒中痙攣性癱瘓的臨床療效及評估預后情況,形成精準診斷與治療策略的臨床轉化應用;通過基因組學、蛋白組學等方法,探究針刀治療腦卒中痙攣性癱瘓的機制。

考核指標:形成1種可視化針刀治療腦卒中痙攣性癱瘓的新技術,開展精準可視化針刀在腦卒中痙攣性癱瘓治療中的臨床推廣應用;制定可視化針刀治療腦卒中痙攣性癱瘓的精準診療規范及預后判斷體系各1項;明確針刀治療腦卒中痙攣性癱瘓作用機制的關鍵靶標1-2個。

項目十一、淋巴瘤患者免疫功能狀態評估及其臨床價值研究

課題1:建立淋巴瘤患者免疫功能狀態的實驗室檢測指標和標準化評價體系研究

研究內容:主要以侵襲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為研究對象,開展多中心臨床研究,收集、保存不同狀態和不同治療階段時的外周血/骨髓,利用多參數流式細胞術,檢測患者體內與腫瘤免疫相關的各類效應性和抑制性免疫細胞亞群,分析各指標與淋巴瘤病情、療效、復發耐藥以及預后之間的關系。

考核指標:建立淋巴瘤患者免疫細胞標本庫;篩選出可預測疾病復發風險的指標并形成1套完整的標準化臨床評價體系。

課題2:化療/放療誘導的應激衰老促進淋巴瘤免疫耐受微環境形成及其機制研究

研究內容:制備和檢測應激衰老細胞模型,主要針對復發難治淋巴瘤患者病灶內腫瘤細胞及其周圍的各免疫細胞亞群進行衰老相關重要信號途徑節點分子的檢測和功能評估,從應激衰老角度揭示放化療對淋巴瘤患者免疫耐受產生的影響及其核心機制,以及與淋巴瘤復發耐藥之間的關系。

考核指標:證明淋巴瘤放化療過程中應激性衰老介導的免疫抑制微環境的組成、作用及其機制,闡明1種淋巴瘤放化療耐藥的新機制。

課題3:淋巴瘤組織中的髓系抑制性細胞(MDSC)與CD20單抗耐藥之間的關系及其機制研究(青年醫生課題)

研究內容:采用免疫組化、熒光共聚焦等技術方法精準檢測淋巴瘤組織中有無MDSC的浸潤及其對CD20單抗ADCC作用的影響,探索靶向阻斷MDSC干擾CD20單抗免疫殺傷淋巴瘤細胞的手段。

考核指標:明確MDSC在淋巴瘤免疫治療耐藥中的表達特點及其作用和機制,闡明1種淋巴瘤免疫治療耐藥的新機制。

課題4:粒細胞血小板聚集體在淋巴瘤免疫耐受形成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

研究內容:以循環血中血小板和粒細胞MDSC(G-MDSC)為焦點,通過靶細胞分選和培養、分子生物學、基因和蛋白組學、基因工程和動物模型等方法,系統證明粒細胞血小板聚集體的免疫抑制效應,揭示淋巴瘤患者體內血小板協同粒細胞誘導免疫耐受形成的機制和干預方法。

考核指標:確定粒細胞血小板聚集體的檢測方法,創建1-2項預測和逆轉淋巴瘤免疫耐藥的新指標和新方法。

課題5:應激核輸出蛋白Ex02作為淋巴瘤細胞新型分子標記物及其靶點的CAR-T細胞臨床應用轉化研究(藥物臨床評價課題)

研究內容:利用免疫組化和流式細胞術對臨床各種類型的淋巴瘤標本進行檢測和分析,驗證應激核輸出蛋白Ex02作為復發難治淋巴瘤新型分子標記物及免疫治療新靶點的可行性和臨床價值;采用基因工程修飾技術,制備針對Ex02的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Ex02 CAR-T細胞),通過體外殺傷腫瘤細胞功能試驗和小鼠人源化淋巴瘤動物模型體內試驗,驗證Ex02 CAR-T細胞治療復發難治淋巴瘤的安全性和療效。

考核指標:成功制備1款新型靶點Ex02的CAR-T細胞產品,完成Ex02 CAR-T細胞臨床前研究和研究者發起的I期臨床試驗研究,開發1項克服復發難治淋巴瘤耐藥的關鍵臨床技術。

課題6:抑制性細胞因子與淋巴瘤免疫耐藥相關性及機制研究

研究內容:利用酶聯免疫分析、流式CBA、混合細胞培養等方法檢測淋巴瘤患者初診、緩解后及復發時血清中的IL-10、IL-35、TGF-β等抑制性細胞因子水平,及其對效應性T細胞和NK細胞殺傷腫瘤功能的影響,明確各抑制性細胞因子與淋巴瘤免疫耐藥之間的關系,篩選出與淋巴瘤免疫逃逸密切相關的因子,并進一步研究闡明其作用機制。

考核指標:建立淋巴瘤患者抑制性細胞因子數據庫,鑒定1-2項預測淋巴瘤免疫耐藥的細胞因子指標,并提出1種提高淋巴瘤患者免疫功能的策略或方法。

課題7:通用型CAR-NK細胞治療淋巴瘤的臨床前療效及安全性研究

研究內容:利用來自健康供者的NK細胞為載體,構建制備異體通用型CAR-NK細胞,通過體外殺傷腫瘤細胞功能試驗和小鼠人源化淋巴瘤動物模型體內試驗初步驗證其安全性和療效。

考核指標:成功制備1款通用型CAR-NK細胞產品,完成通用型CAR-NK細胞治療淋巴瘤的臨床前研究,推動研究成果臨床轉化應用。

項目十二、熒光分子探針在結直腸癌肝轉移精準手術導航中的臨床應用研究

課題1:基于多組學交叉融合的結直腸癌肝轉移關鍵分子特征研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設課題)

研究內容:針對結直腸癌肝轉移瘤微環境特點,利用多組學策略篩選關鍵分子,采用人工智能方法構建基于關鍵分子的風險模型,分析風險模型與預后和微環境特征的相關性,并通過體外和體內實驗深入探索關鍵分子在結直腸癌肝轉移中的作用及潛在機制。

考核指標:鑒定與結直腸癌肝轉移相關的關鍵分子特征,構建風險預測模型,篩選出5-10個特異性分子靶點,并揭示其中的1-2個關鍵分子在結直腸癌肝轉移中的作用及機制。

課題2:基于人工智能結直腸癌肝轉移病灶及其預后和輔助治療反應的多尺度預測模型建立研究(青年醫生課題)

研究內容:利用結直腸癌影像學(CT、MRI、US等)特征、組織病理學特征、臨床資料和臨床標本,聯合計算生物學策略,通過人工智能構建多尺度的預測模型,并通過不同人群評估和驗證預測模型對肝轉移微小病灶、患者生存期、術后早期復發及輔助治療反應的預測性能。

考核指標:篩選10-15個結直腸癌肝轉移的預測指標;構建結直腸癌肝轉移微小病灶及其患者預后和輔助治療反應的人工智能預測模型。

課題3:基于關鍵分子靶點的靶向結直腸癌肝轉移瘤的熒光分子探針構建研究

研究內容:以結直腸癌肝轉移瘤關鍵分子靶點作為受體,篩選與其親和力結合的靶向性配體;選擇合適發射波長的熒光染料,作為信號源;將靶向性配體和信號源偶聯,構建特異性識別肝轉移病灶的熒光分子探針;通過體外表征實驗驗證探針的理化性質和穩定性,并根據表征結果對探針進行優化。

考核指標:篩選能夠與結直腸癌肝轉移瘤關鍵分子靶點親和力結合的靶向性配體,如單抗、多肽或小分子藥物等;開發1-2個可特異、定量、動態識別結直腸肝轉移瘤的熒光分子探針。

課題4:結直腸癌肝轉移瘤熒光分子探針的安全性和準確性評估研究

研究內容:建立結直腸癌肝轉移動物模型,評估分子探針的安全性;靜脈注射靶向性分子探針,利用近紅外熒光成像高時空分辨率、高特異性和高靈敏性的優勢,使關鍵分子可視化,識別肝轉移病灶并引導病灶切除,結合組織學病理學,驗證探針引導腫瘤切除的有效性與準確性,篩選最優分子探針。

考核指標:探針在動物體內的生物毒性反應發生率低于5%;在動物模型中,探針標記的病灶識別率以及探針引導的腫瘤切除準確率均達到90%以上;篩選出1個最優的靶向性分子探針。

課題5:熒光分子探針成像手術導航策略的臨床應用評價體系構建研究(醫療器械臨床評價課題)

研究內容:基于醫療器械臨床評價指導原則,在單中心醫療機構開展前瞻性或觀察性臨床研究,與傳統手術作對照,評估熒光分子探針成像引導的結直腸癌肝轉移瘤切除術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熒光分子探針成像手術導航策略的臨床應用評價體系。

考核指標:完成1項單中心臨床研究,建立1套完整的熒光分子探針成像手術導航策略的臨床應用評價體系,包括操作流程和評估標準,為多中心臨床研究的設計和實施提供基礎數據支持和評估方案。

項目十三、基于多維度時空組學的肝癌診斷標志物和治療靶點發現及臨床診療研究

課題1:基于影像組學和轉錄組學多模態的肝癌亞型識別及其分子特征分型研究

研究內容:通過無監督聚類分析,整合肝癌患者的影像組學及轉錄組學數據,篩選與疾病發生、發展、預后相關的影像及生物標志物體系;對不同亞型之間的免疫浸潤、免疫功能和免疫檢查點分子表達進行比較分析,評估基因突變概況、腫瘤突變負荷(TMB)、微衛星不穩定性(MSI)以及腫瘤免疫功能障礙和排斥(TIDE)在各亞型中的差異;通過外部數據集驗證放射組學腫瘤亞型(RTS)算法的有效性,并探索聚類特異性影像生物標志物。

考核指標:建立多尺度肝癌分型及預后評價體系1套;研發可解析肝癌異質性的新技術1項,并進行多中心驗證;完成相關發明專利申請及有效性評價報告。

課題2:靶向PRDXs-PTEN信號軸抑制高活性氧環境下肝癌進展的機制研究

研究內容:通過體外模擬高活性氧微環境的肝癌細胞模型及分子互作實驗,篩選1-2個結合并抑制PTEN蛋白二聚化的PRDXs蛋白;通過非還原SDS及蛋白位點突變實驗,鑒定PRDXs抑制PTEN蛋白二聚化的具體位點及分子機制;構建藥物虛擬篩選平臺和細胞藥物篩選模型,識別并鑒定抑制PRDXs和PTEN結合的小分子化合物1-2個;構建高活性氧微環境促進肝癌體內外動物及細胞模型,檢測小分子化合物的療效及其作用機制。

考核指標:提出PRDXs與PTEN互作的理論分子模型;明確1-2個能夠結合并抑制PTEN蛋白二聚化的PRDXs蛋白家族成員;篩選出2-3個能夠靶向PRDXs-PTEN信號軸的小分子化合物,并完成臨床前藥效學評價。

課題3:結締組織生長因子抑制劑聯合索拉菲尼抑制肝癌進展的臨床應用研究(藥物臨床評價課題)

研究內容:通過轉錄組測序、蛋白質質譜及生物信息學,解釋CCN2在促進肝癌細胞胞膜蛋白FGFR2表達、放大FGFR2/FGF信號、激活下游信號增強肝癌細胞索拉菲尼耐藥及增殖、分化、抑制細胞凋亡和遷移等生物學功能的重要機制;探究腫瘤微環境中CCN2主要來源,明確干擾CCN2表達在FGFR2介導肝癌細胞對索拉菲尼耐藥中的作用,探討靶向CCN2聯合索拉非尼抗肝癌治療的增敏作用。

考核指標:闡明CCN2上調FGFR2表達并放大FGFR2/FGF信號的分子機制;明確腫瘤微環境中CCN2主要來源,繪制CCN2差異表達細胞圖譜;評價干擾CCN2聯合索拉菲尼敏治療耐藥性肝癌細胞的療效;完成新靶點干預相關發明專利申請及有效性評價報告。

課題4:基于小角X射線散射與表面增強拉曼光譜的肝癌纖維化結構表征與形成機理的研究

研究內容:探究肝癌組織纖維化程度與臨床特征及預后的相關性;利用基于小角X射線散射與表面增強拉曼光譜等技術對肝癌纖維化結構進行表征,分析纖維組織內部微觀結構及組織中物質的分子組成和結構差異;將表征纖維化結構進行分類,比較其與臨床特征及預后的相關性;通過實驗探究不同纖維結構類型形成機理。

考核指標:篩選肝癌纖維化診斷、分型、進展監測的結構表征指數2-3個;建立疾病診斷、療效預測和預后評價的無創輔助診療系統1套,相應診斷、預測和評價的準確度不低于80%;完成輔助診療技術相關發明專利申請及有效性評價。

課題5:單細胞蛋白糖基化修飾對肝癌發展進程的調控機制研究(青年醫生課題)

研究內容:采用單細胞糖基化修飾測序技術構建肝臟單細胞水平的糖基化豐度圖譜,探究糖基化修飾相關蛋白表達時序和水平,及其與腫瘤增殖、轉移、侵襲等信號通路間的關聯;運用基因編輯技術構建糖基化相關蛋白的過表達和敲除的細胞系及其小鼠原位肝癌成瘤模型,探討蛋白糖基化修飾對肝癌發展進程的調控機制;利用生物信息學方法對大規模單細胞蛋白質糖基化修飾數據進行分析,構建預測模型揭示糖基化修飾與肝癌進展的關聯。

考核指標:構建肝癌進展中單細胞糖基化水平的時空表達譜圖,明確蛋白糖基化修飾在調控肝癌進程中的分子機制;篩選出1-2項蛋白糖基化修飾蛋白作為潛在的生物標志物。

課題6:正五聚體家族分泌糖蛋白在肝癌發生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

研究內容:分析正五聚體家族分泌糖蛋白在動物模型中的表達,探究正五聚體家族分泌糖蛋白對肝癌發生發展的影響,及相關通路的變化和調控機制;通過體內干預實驗分析目標蛋白或中和抗體對動物模型肝癌發生的影響和干預機制,進一步探討正五聚體家族分泌糖蛋白在肝癌發生中的作用及分子機制;構建正五聚體家族分泌糖蛋白沉默或過表達的肝癌細胞系,檢測其對肝癌細胞增殖、凋亡和功能的影響,及相關信號通路的變化情況。

考核指標:構建1種靶向正五聚體家族分泌糖蛋白的治療肝癌技術,篩選出2-3個基于正五聚體家族分泌糖蛋白信號通路的關鍵靶點,構建正五聚體家族分泌糖蛋白基因編輯后肝癌異質性變化圖譜。

課題7:腫瘤免疫微環境重塑介導肝細胞癌的作用及機制研究

研究內容:通過動物實驗篩選鑒定調控肝細胞癌微環境重塑及肝癌發生的蛋白分子1-2個并進行驗證;探索蛋白分子在調控肝癌免疫微環境,以及肝癌細胞增殖、分化、遷移侵襲中的功能,分析其在肝細胞癌發生進程中的時空表達譜,并闡明其分子機制;篩選可靶向調控上述蛋白分子表達的先導化合物并開展藥效評估。

考核指標:鑒定出1-2個在肝細胞癌免疫微環境中發揮作用的蛋白分子;構建1種評價肝細胞癌微環境重組的動物模型;篩選出1-2種靶向先導化合物并完成臨床前藥學評價。

項目十四、胰腺癌精準治療新策略的建立與應用研究

課題1:胰腺癌類器官模型關鍵技術開發與藥物篩選研究(青年醫生課題)

研究內容:納入胰腺癌患者,通過超聲內鏡(B超、CT)穿刺活檢或腹腔鏡探查獲取新鮮腫瘤組織;構建源自胰腺癌患者的類器官模型,在體外高度仿生體內情況;根據CSCO指南中的化療方案,進行藥敏檢測,根據檢測結果制定治療方案,觀察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并與未經藥敏檢測患者進行對照研究,明確基于類器官芯片的藥敏檢測技術在化療藥物篩選中的作用。

考核指標:挖掘2-3個構建胰腺癌類器官模型的關鍵技術;進行約30例患者的藥敏檢測,完成臨床研究報告1份;形成1套藥敏檢測技術的流程和規范。

課題2:胰腺癌相關新藥的臨床應用評價研究(藥物臨床評價課題)

研究內容:開展胰腺癌相關新藥的臨床研究,包括化療藥物、靶向藥物或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新型藥物的Ⅱ-Ⅲ期臨床試驗,探索影響療效的分子標記物,建立胰腺癌新藥的臨床應用評價體系。

考核指標:牽頭開展多中心Ⅱ-Ⅲ期臨床藥物試驗1項;參與多中心Ⅱ-Ⅲ期臨床藥物試驗1項;篩選發現創新藥物療效生物標記物1-2項。

課題3:基于影像組學的胰腺癌術前評估體系研究

研究內容:依托醫學影像平臺,通過影像組學、人工智能等深度學習技術,構建胰腺癌術前可切除性評估及術后復發預警體系,評價術前評估體系整體效能,并開展前瞻性樣本驗證和推廣。

考核指標:建成約300例胰腺癌患者的影像資料庫;構建胰腺癌術前評估體系1套。

課題4:胰腺癌肝轉移的分子機制及干預策略研究

研究內容:聚焦腫瘤細胞或免疫細胞糖脂代謝酶、代謝產物和代謝關鍵細胞器,揭示細胞器互作在糖脂合成分解代謝等過程中的動態變化和調控分子機制;通過系統性定量表征手段研究糖脂代謝失衡,揭示疾病不同發展階段糖脂代謝全景式圖譜,重點解析糖脂代謝關鍵調控分子在胰腺癌肝轉移進程中的分子機制,針對潛在的靶標研發新藥物。

考核指標:篩選1-2個調控胰腺癌糖脂代謝的關鍵分子靶點,闡明1-2種胰腺癌代謝重編程和肝轉移中的分子機制;提出1-2個干預胰腺癌肝轉移的新策略。

課題5:基于類器官芯片技術的胰腺癌纖維化演變機制研究

研究內容:基于可視化高度仿生的胰腺癌類器官芯片,在體外觀測纖維化過程,實時分析演變過程中的細胞個體功能和群體互作變化;結合代謝組學測序、基因編輯等技術,深度挖掘胰腺癌纖維化機制,尋找胰腺癌纖維化過程中的關鍵靶點。

考核指標:研發可視化高度仿生的胰腺癌類器官芯片,確定1-2個胰腺癌纖維化治療靶點,闡明1-2個胰腺癌纖維化演變的具體分子機制。

課題6:胰腺癌免疫耐藥的分子機制及干預策略研究

研究內容:利用單細胞測序、空間轉錄組、代謝組學等多組學測序技術,系統研究胰腺癌在單細胞層面的異質性,闡明胰腺癌代謝重編程和免疫抑制微環境的發生機制,挖掘調控免疫治療耐藥的分子靶點,精確解析“腫瘤代謝重編程-微環境重塑-免疫逃逸-治療耐藥動態演進”的立體調控網絡并構建模式動物,研究腫瘤代謝重編和免疫微環境對免疫治療療效的調控作用,針對上述靶標研發新藥,開展臨床前研究。

考核指標:構建胰腺癌免疫耐藥模型;挖掘1-2個調控腫瘤代謝重編程影響胰腺癌免疫治療療效的分子靶點;闡明1-2個調控胰腺癌微環境和免疫治療耐藥的新機制;提出1-2種干預胰腺癌免疫耐藥的新策略。

課題7:胰腺癌免疫治療的臨床策略優化研究

研究內容:基于胰腺癌免疫治療耐藥新靶點,以多功能納米技術為藥物載體,研發能夠精準遞送干預新靶點小分子抑制劑或抗腫瘤藥物的多功能納米載藥系統,構建患者來源的異體移植瘤(PDX)或類器官模型,開展臨床前研究。

考核指標:建立患者來源的腫瘤免疫治療耐藥模型,構建1-2種能夠改善腫瘤免疫抑制微環境、提高免疫治療療效的多功能納米載藥系統;提出1-2種具有臨床應用前景的胰腺癌免疫治療增敏新策略。

項目十五、宮頸癌防治與全病程管理研究

課題1:安徽地區女性下生殖道相關生物樣本庫的建立及本區域婦產科疾病發病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

研究內容:基于多組學檢測技術,整合婦產科重大疾病人群的臨床信息與多重生物信息組學數據,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篩選安徽地區漢族樣本婦產科疾病關聯位點,結合相關研究對疾病易感位點進行報告,預測本區域人群相關疾病的遺傳易感性,全面了解其與HPV感染、宮頸疾病以及宮頸癌等婦產科重大疾病間的關聯,為女性HPV感染干預及相關疾病的個性化預防提供理論依據。

考核指標:構建覆蓋全病程隨訪跟蹤、可推廣的全國首個生殖道生物樣本庫;完成構建婦產科疾病風險評估模型。

課題2:安徽地區女性高危HPV感染及宮頸癌前病變相關人群的大數據建立及轉化研究

研究內容:在全省范圍內建立多中心監測的患者信息整合平臺,分析安徽地區宮頸癌前病變及宮頸癌患者HPV感染情況及其亞型分布,適時追蹤宮頸疾病患者的轉歸情況,通過機器學習、AI智能指導患者行為干預;繪制安徽地區HPV亞型感染圖譜、宮頸疾病發病圖譜、發病趨勢圖譜。

考核指標:建立開放共享、按需拓展的宮頸癌前病變高危人群安徽大數據庫;繪制安徽地區宮頸疾病發病圖譜。

課題3:持續性HPV感染及高級別病變與陰道微生態菌群的相關性研究(青年醫生課題)

研究內容:基于16SrDNA高通量測序技術,揭示健康人群和HPV感染后不同人群的陰道菌群的結構,分析HPV持續感染及高級別病變與陰道微生態菌群之間的關聯性,探索與宮頸癌發生相關的局部、宿主免疫和微生物特征,了解粘膜炎癥、HPV持續感染及高級別病變和陰道微生物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為代謝物驅動的復雜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提供證據。

考核指標:篩選早期宮頸病變的微生物標志物,獲批1項二類醫療器械軟件注冊證。

課題4:辨證論治結合心理干預在宮頸癌前病變患者中的應用及臨床研究

研究內容:基于中醫整體觀,針對HPV感染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壓力,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提供針對性的心理咨詢與疏導;針對病因病機分析,基于中醫辨證論治,結合傳統養生功法“混元樁”,增強患者免疫力,提升患者正面積極的情緒。

考核指標:提出1種中西醫結合、中藥-運動-心理并重的宮頸癌前病變患者全病程管理創新方案;完成并推廣1項省級地方標準。

課題5:基于“第五間隙”及“Concerv標準”宮頸癌手術范圍再分層研究

研究內容:基于對宮頸周圍環第五間隙的研究,結合NCCN最新提出的宮頸癌手術范圍個性化“Concerv標準”,對標準中IB1期患者(意外發現宮頸癌患者),運用改良的經第五間隙廣泛子宮切除手術,采用前瞻性對照研究方法,針對于Concerv標準下臨床治療效果不佳的群體進行改善。

考核指標:注冊1項研究者發起的宮頸癌手術范圍分層研究;完成1項省內地方標準制定;全省推廣不少于30余家單位。

課題6:基于臨床與分子水平的宮頸癌變極高危人群評分系統建立及主動免疫干預研究

研究內容:結合宮頸病變患者臨床高危因素及基因組差異化研究,計數獨立危險因素的得分并進行賦值,構建評分系統;篩選出臨床高危人群,采用疫苗+主動免疫抗體相結合的創新治療手段,阻斷高危人群宮頸病變的進程。

考核指標:闡明1-2個宮頸病變高危因素;建立1項宮頸病變高危人群的臨床預測評分系統并初步臨床驗證。

課題7:宮頸癌患者遠期并發癥的中西防治研究(藥物臨床評價課題)

研究內容:對遠期并發癥的宮頸癌患者,開展中西醫聯合MDT協作模式,采用中醫藥綜合治療的手段,開發并驗證2-3款針對放射性直腸炎、淋巴水腫的內服及外用院內制劑;開展多中心前瞻性的臨床隊列研究,完善配方及臨床適應癥選擇,驗證其臨床療效。

考核指標:申請2-3項院內制劑,完成100余例患者治療評估,并推廣不少于30家單位。

項目十六、糖尿病足潰瘍臨床診治和改善預后的策略研究

課題1:基于自體熒光光譜的糖尿病足病潰瘍傷口細菌在體快速檢測技術研究與應用

研究內容:采集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等常見傷口細菌的三維熒光光譜,獲取不同細菌的參考光譜;研究細菌熒光光譜定量分析方法;建立感染傷口仿體,模擬不同場景條件下,針對在體檢測中環境復雜、背景熒光干擾等問題,優化細菌定性、定量解析算法,并通過糖尿病足潰瘍患者傷口細菌在體檢測,對建立的模型算法進行驗證分析。

考核指標:建立細菌混疊自體熒光光譜分離解析算法和定量模型;研制1套在體細菌快速檢測系統,實現糖尿病足潰瘍感染傷口處細菌的在體原位檢測。

課題2:基于新安醫學的糖尿病足潰瘍集約化干預模式研究

研究內容:收集糖尿病足潰瘍患者的臨床數據,分析糖尿病足潰瘍發生的風險因素,包括血糖控制情況、足部微血管病變、感染狀況等;系統性引入新安醫學干預方法,研究原創純中藥復方制劑、中藥外洗方等對糖尿病足潰瘍作用規律與機制,建立糖尿病足潰瘍風險集約化干預模式。

考核指標:收集并分析不少于200例糖尿病足潰瘍患者的臨床數據,明確主要風險因素;建立并驗證基于新安醫學的糖尿病足潰瘍集約化干預模式,研發出針對缺血性糖足的復方中藥制劑,完成隨機對照臨床研究。

課題3:骨膜牽張技術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的多中心臨床研究(醫療器械臨床評價課題)

研究內容:完成患者預后數據和生物樣本的收集,評估脛骨骨膜牽張技術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評價脛骨骨膜牽張技術治療糖尿病足潰瘍在真實世界的治療效果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機制。

考核指標:完成骨膜牽張技術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的多中心臨床研究,入組不少于100例患者,形成有效性和安全性評價報告。

課題4:基于人工智能篩選糖尿病足潰瘍診斷靶點及精準治療策略研究

研究內容:收集多中心、大樣本糖尿病患者臨床資料和血清樣本,通過非靶代謝組學分析血液代謝物水平,基于患者的個人臨床資料和血液代謝物水平建立糖尿病足潰瘍診斷的人工智能預測模型;基于患者的個體特征和病情數據,利用人工智能制定個性化精準的治療方案。

考核指標:建立1個糖尿病足潰瘍診斷的預測模型,并完成相關基礎實驗驗證和臨床驗證。

課題5:基于生物質聚多糖水凝膠敷料的糖尿病足潰瘍治療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利用生物質聚多糖構建多功能水凝膠敷料,研究水凝膠中微通道結構設計與功能化集成對糖尿病足潰瘍治療的影響機制,設計并優化水凝膠中的微通道結構,實現抗菌、促愈合等功能的集成化;通過動物實驗和臨床前研究,系統評估微通道結構和功能化設計對糖尿病足潰瘍治療的影響機制,明確其在促進傷口愈合中的作用。

考核指標:開發出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的生物質聚多糖多功能水凝膠敷料;參與制定1項臨床指南或行業標準。

課題6:糖尿病足患者繼發心力衰竭的風險預測模型構建及應用研究(青年醫生課題)

研究內容:基于收集的糖尿病足患者的臨床資料和生物樣本,進行回顧性研究,使用統計學和機器學習等先進科學方法篩選能早期預測糖尿病足患者發生心衰的生物標志物,建立糖尿病足患者發生心衰的風險預測模型,識別早期潛在風險人群,完善糖尿病足繼發心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管理流程。

考核指標:確立并驗證1-2種能早期預測糖尿病足繼發心衰的關鍵生物標志物,構建糖尿病足繼發心衰的風險預測模型。

課題7:安徽省糖尿病足病流行病學特征與風險預測模型構建研究

研究內容:研究安徽省糖尿病患者足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和危險因素,以及糖尿病足病始發和進展階段的關鍵節點;通過機器學習算法,建立糖尿病足病風險預測模型,識別早期潛在風險人群,完善糖尿病足病早發現、早治療的管理流程。

考核指標:構建不少于2個糖尿病足病發生風險預測模型;建立1套針對糖尿病足病患者且適合基層應用的早期篩查流程,在3個以上的單位推廣應用。

項目十七、高位復雜性肛瘺的中西醫結合臨床診治及改善預后策略研究

課題1:基于人工智能驅動下的高位復雜性肛瘺診斷與輔助治療模型的研究

研究內容:基于人工智能技術,以高位復雜性肛瘺臨床病例為本底資料開發智能算法,建立高效的高位復雜性肛瘺診斷模型,以提高其診斷精準性;探索人工智能技術在輔助制定手術規劃和術中實時導航的運用,構建輔助治療模型,推進高位復雜性肛瘺外科手術的精準化進程。

考核指標:構建高位復雜性肛瘺智能輔助診斷模型1個;開發高位復雜性肛瘺手術路徑智能規劃系統1個;設計虛擬手術仿真模擬培訓軟件1項。

課題2:腸道微生物在高位復雜性肛瘺中的發病機理及干預策略研究

研究內容:通過宏基因組學分析健康人和高位復雜性肛瘺患者的腸道菌群在門、屬、種等水平的區別,篩選差異腸道菌群,揭示腸道微生物對高位復雜性肛瘺發病的影響;通過中藥干預,糾正高位復雜性肛瘺患者腸道菌群異化,加速康復、降低復發率。

考核指標:構建高位復雜性肛瘺腸道差異菌群基因庫1個;明確中藥干預高位復雜性肛瘺潛在靶標菌種2-3種。

課題3:新安醫學特色有效方藥治療高位復雜性肛瘺的藥效物質基礎與分子靶點研究

研究內容:采用UPLC-QTOF/MS技術,科學表征新安醫學特色有效方藥體外化學成分及治療高位復雜性肛瘺患者體內入血移行成分;利用生物信息學和4D-蛋白組學,明確新安醫學特色有效方藥治療高位復雜性肛瘺患者的分子靶點,構建“新安醫學特色有效方藥-高位復雜性肛瘺-藥效物質基礎-關鍵分子靶點-信號通路”多維網絡,闡釋新安醫學特色有效方藥治療高位復雜性肛瘺的藥效物質基礎及分子調控機制。

考核指標:篩選1-2個高位復雜性肛瘺潛在分子診斷標志物,明確8-10種左青散治療高位復雜性肛瘺的藥效物質基礎與4-5個關鍵分子靶點。

課題4:可生物降解緩釋凝膠的構建及在高位復雜性肛瘺治療中的應用研究

研究內容:選擇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通過優化配方和工藝,構建一種可注射、自愈合粘性水凝膠,并以其為載體,包裹納米化的中藥,借助動物與臨床試驗,驗證凝膠在高位復雜性肛瘺治療中的藥物緩釋性和有效性。

考核指標:開發1種具有快速成膠、高粘附性、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的治療高位復雜性肛瘺的中藥緩釋凝膠,建立中藥緩釋凝膠質量標準1份。

課題5:肛瘺癌變的危險因素篩查研究(青年醫生課題)

研究內容:通過單細胞轉錄組學技術篩選高位復雜性肛瘺患者血清樣本中差異表達基因,構建高位復雜性肛瘺外周血單細胞轉錄組圖譜;借助生物信息學技術,將關鍵差異轉錄基因與高位復雜性肛瘺患者臨床診療信息進行相關性分析,并進行擴大樣本再驗證,明確其作為肛瘺癌變危險因素診斷標志物的臨床價值。

考核指標:篩選1-2種肛瘺癌變的危險因素診斷標志物;構建高位復雜性肛瘺外周血單細胞轉錄組圖譜1項;形成肛瘺術后管理追蹤系統1項。

課題6:克羅恩病肛瘺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研究

研究內容:開展中醫藥聯合手術改善克羅恩病肛瘺患者癥狀和生活質量的前瞻性臨床研究,評價中西醫結合治療克羅恩病肛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借助多種分子生物學技術,從巨噬細胞極化、中性粒細胞NETs形成的角度,揭示中西醫結合治療克羅恩病肛瘺的作用機制,為中西醫結合攻克難治性疾病克羅恩病肛瘺提供科學依據。

考核指標:構建克羅恩病危險因素評分系統1項;形成克羅恩病肛瘺促愈中藥協定方1個;制定中西醫結合治療克羅恩病肛瘺技術標準1項;形成克羅恩病肛瘺中西醫結合診療臨床路徑1項,并在5所以上醫聯體單位完成推廣應用。

項目十八、胃癌圍手術期中醫藥干預策略及作用機制研究

課題1:中醫藥促進胃癌圍手術期免疫功能恢復及其防治腫瘤復發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藥物臨床評價課題)

研究內容:針對胃癌術后免疫功能下降影響術后復發和并發癥發生,開展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探究中藥對術后腫瘤復發和并發癥發生的影響和對細胞免疫功能(如T細胞、B細胞和NK細胞)的調節作用;評價中藥治療胃癌術后復發和并發癥的療效,探究其免疫功能調節機制,界定中藥治療療效范圍和適應癥。

考核指標:申請防治胃癌復發的特色中藥醫院制劑1個;篩選1-2項胃癌術后診斷及中醫藥評價的敏感免疫指標。

課題2:中醫藥保護胃癌手術創傷腸屏障及腸道微生態平衡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藥物臨床評價課題)

研究內容:針對胃癌術后腸屏障損傷和腸道微生物屏障失衡開展隨機對照臨床研究,根據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含量、尿液乳果糖/甘露醇、血液內毒素含量和糞便測序等指標,評價中藥對胃癌術后屏障損傷和腸道微生物屏障失衡的治療效果。

考核指標:建立1套胃癌術后早期實施中醫藥干預的方案和療效評價體系;篩選1-2項評價胃癌術后中藥保護腸黏膜屏障和微生態平衡的敏感指標;制定1項術后應用中藥改善腸黏膜屏障的評價體系。

課題3:中醫藥對胃切除后腸道電生理及其胃腸運動影響的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胃切除術后胃腸電生理及胃腸運動異常,構建實驗動物模型,通過檢測胃腸電生理和胃腸蠕動等指標,評價中藥對胃癌術后胃腸電生理及胃腸運動異常的干預作用及機制。

考核指標:建立1套胃癌術后早期實施中醫藥促進胃腸運動的觀察方法和評價體系;篩選1-2項評價胃癌術后應用中藥胃腸電生理變化的敏感指標;篩選1-2項評價胃腸運動的影像學指標。

課題4:中醫藥促進胃切除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神經機制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胃切除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探究胃切除手術創傷后肌層巨噬細胞極化情況,巨噬細胞極化對腸神經細胞形態、功能的影響,及中藥改善胃切除術后胃腸功能的神經機制。

考核指標:建立1套胃癌術后應用中藥促進免疫-神經通訊恢復的評價體系;篩選1-2項胃癌術后應用中藥評價脾虛(胃腸功能)的免疫細胞或分子指標;篩選1-2項神經細胞或分子指標。

課題5:中醫藥保護胃切除術后腸黏膜機械屏障機制研究

研究內容:構建相關動物模型,檢測胃切除術后腸黏膜機械屏障關鍵緊密連接的形態結構、分子定位和表達強度,探究中藥對胃切除術后腸黏膜機械屏障的保護作用和機制。

考核指標:篩選1-2項胃癌術后腸黏膜機械屏障診斷及中醫藥評價的敏感指標;篩選1-2項評價胃癌術后中藥保護腸黏膜機械屏障的敏感指標。

課題6:中醫藥保護胃切除術后腸黏膜免疫屏障機制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胃切除術后腸黏膜免疫屏障,通過檢測腸黏膜表面sIgA分泌、促進PP結、上皮內、固有層淋巴細胞增殖、分化和成熟情況,從免疫結構、免疫細胞和免疫蛋白三個方面探究中藥對胃癌術后腸黏膜免疫屏障免疫屏障的保護作用及機制。

考核指標:制定1項胃癌術后中藥保護腸黏膜免疫屏障的評價體系;篩選1-2項胃癌術后腸黏膜免疫屏障診斷及中醫藥評價的敏感指標;篩選1-2項評價胃癌術后中藥保護腸黏膜免疫屏障的敏感指標。

課題7:中醫藥對腸道細菌移位影響的研究(青年醫生課題)

研究內容:針對胃癌術后腸道菌群移位,通過檢測腸黏膜、淋巴結和淋巴液、血液、肝脾肺臟器等細菌DNA、腸黏膜上皮細胞結構、血液D-乳酸濃度和尿液乳果糖排除率/甘露醇腸黏膜排除率等指標,探究中藥抑制胃癌術后細菌移位的藥效作用和機制。

考核指標:制定1項胃癌術后中藥防治細菌移位的評價體系;篩選1-2項胃癌術后細菌移位診斷及中醫藥評價的敏感指標。

項目十九、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精準診斷與治療體系構建研究

課題1: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相關發病機制研究(青年醫生課題)

研究內容:通過臨床樣本測序、分離盆腔器官脫垂樣本的成纖維細胞、建立動物模型等,從細胞外基質合成與代謝、生物力學轉化、細胞線粒體功能改變和氧化應激等方面開展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相關發病機制研究,發現表征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進展的生物標志物。

考核指標:篩選并驗證1-2個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關鍵基因,發現1-2個表征疾病進展的生物標志物。

課題2:影像學技術在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診治中的應用研究

研究內容:開展前瞻性研究,基于現有3D/4D超聲、超聲彈性成像、雙平面經直腸高頻超聲,MRI三維數字模型重建、動態MRI,觸覺成像技術、盆底功能磁刺激治療儀(FMS)成像輔助技術,評估女性盆底形態與功能;研究構建針對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多模態超聲及影像數據庫,形成可推廣應用的影像學診斷、療效評估方案。

考核指標:構建1-2種盆底疾病的影像診斷分型、預測模型、療效評估模型,開展并推廣多模態超聲/MRI在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診斷中的臨床應用。。

課題3:盆底重建手術創新體系的構建及推廣研究

研究內容:研究針對不同缺陷部位、不同程度、不同年齡選擇的個體化的盆底重建手術,通過優化手術入路、操作流程等技術創新,提高療效、減少手術并發癥發生,形成一套完善可推廣應用的盆底重建手術治療體系。

考核指標:開展1-2項盆底重建手術的新技術研究與應用,形成并推廣盆腔臟器脫垂的規范化診療和評估方案。

課題4: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治療中藥物的評價研究(藥物臨床評價課題)

研究內容:研究觀察新型藥物或生物制劑對盆底肌細胞粘附、遷移、伸展、ECM合成的影響及其機制,觀察其對盆底成纖維細胞膠原蛋白合成,膠原代謝平衡中的功效,評價藥物對輕度盆腔器官脫垂及術后輔助治療中的安全性和療效,優化臨床治療方案。

考核指標:構建壓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的動物模型,篩選新藥療效生物標志物1-2項,開展GCP項目1-2項。

課題5: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物理康復及保守治療的創新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開展多中心的臨床研究,評估生物反饋聯合電刺激、激光、射頻技術、磁療、高能超聲技術、微電流刺激技術等各類物理康復治療技術和子宮托保守治療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索盆腔康復機器人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組織工程技術在盆底康復領域的應用價值。

考核指標:開展多中心臨床研究1項,形成循證醫學研究報告;制定物理康復治療、子宮托保守治療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治療規范1項。

課題6:基于多組學鑒定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病及復發相關生物標志物研究

研究內容:通過多組學整合分析數據信息,多視角解析盆底支持組織的損傷機制,篩選出盆底疾病發病及復發相關的生物標志物,構建術后復發預測模型,并基于真實世界研究驗證復發預測在臨床應用中的準確性和可行性,為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診治提供精準的分子依據。

考核指標:開展多中心臨床研究1項,篩選鑒定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病或復發相關的生物標志物,構建術后復發預測模型1-2個。

課題7:婦科惡性腫瘤術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綜合防治研究

研究內容:開展多中心、大樣本的臨床研究,評價婦科惡性腫瘤根治術后發生盆底功能障礙的危險因素,提出預防措施,制定涵蓋早期康復、藥物干預和手術修復的綜合治療方案;通過RCT、真實世界研究等方法,明確綜合治療方案的療效和安全性,獲得高級別臨床證據并在省內推廣應用。

考核指標:構建婦科惡性腫瘤根治術后發生盆底功能障礙的風險預測模型1項,制定綜合治療規范1項并推廣應用。

項目二十、炎癥性腸病發病新機制和診療新策略研究

課題1:炎癥性腸病的腸屏障功能障礙機制和治療研究

研究內容:基于炎癥性腸病患者生物樣本和動物模型,分析腸屏障中腸道干細胞異常增殖分化的形成機制及其對腸上皮細胞損傷修復的作用;采用掃描電鏡、透射電鏡等進行亞細胞結構分析,明確腸上皮細胞間緊密連接結構和功能的改變;圍繞炎癥性腸病患者和動物腸類器官樣本,闡明腸上皮杯狀細胞分化及功能特點,進一步分析腸黏液屏障修復和菌群交互作用在炎癥性腸病腸屏障功能障礙發生中的作用和機制。

考核指標:聚焦炎癥性腸病的腸屏障功能障礙,提出1-2個調控腸干細胞增殖和分化的關鍵分子;鎖定1-2個腸上皮細胞間異常的緊密連接結構;構建炎癥性腸病背景下腸干細胞分化為杯狀細胞的類器官模型,鎖定1-3種調控杯狀細胞分化和功能的腸道菌群。

課題2:炎癥性腸病疾病活動的生物標志物體系研究(青年醫生課題)

研究內容:采用轉錄組、蛋白質組和代謝組多組學聯合分析炎癥性腸病患者血液、組織、糞便等標本中異常表達的基因、蛋白及代謝物;構建多指標生物標志物體系聯合評估炎癥性腸病疾病活動度;開展多中心臨床研究,驗證生物標志物體系評估炎癥性腸病疾病活動度的準確性。

考核指標:篩選5-10個具有評估炎癥性腸病疾病活動度潛力的基因、蛋白或代謝物;構建1套炎癥性腸病疾病活動度評估體系。

課題3:炎癥性腸病新型小分子藥物研發(青年醫生課題)

研究內容:基于炎癥性腸病的動物模型及類器官等,從天然植物提取物和人工合成小分子化合物庫中篩選出具有改善腸屏障功能障礙的小分子藥物并分析其作用途徑及機制;鎖定腸黏膜中巨噬細胞、T細胞等,篩選可調控炎癥性腸病腸黏膜免疫紊亂的小分子藥物;聯合細菌16s測序及糞菌移植技術,篩選具有改善腸道菌群紊亂及調控短鏈脂肪酸等細菌代謝物合成潛力的新型小分子藥物。

考核指標:篩選出2-3種靶向改善腸屏障功能、調控腸黏膜免疫紊亂及調控腸道菌群的小分子藥物,闡明其作用機制。

課題4:炎癥性腸病治療藥物的臨床應用評價研究(藥物臨床評價課題)

研究內容:針對炎癥性腸病治療藥物小分子化合物和天然植物單體,開展1-2種炎癥性腸病治療藥物的質量與療效一致性評價生物等效性試驗或臨床藥物治療方案效果評價;針對目前已驗證具有治療中重度炎癥性腸病的小分子藥物,開展或參與多中心Ⅱ-Ⅲ期臨床藥物試驗,驗證藥物治療炎癥性腸病的療效和安全性。

考核指標:完成Ⅱ-Ⅲ期藥物一致性評價試驗1-2項,參與多中心Ⅱ-Ⅲ期臨床藥物試驗1-2項,建設1個創新藥物臨床評價研究技術示范平臺。

課題5:炎癥性腸病外科手術新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炎癥性腸病外科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和術后短期內復發的問題。圍繞提高炎癥性腸病外科手術治療效果開展研究,明確手術時機的選擇(緩解期手術、活動期手術、急診手術等)、圍術期優化策略(優化目標、策略、終點等)和手術技術(吻合方式、手工吻合、器械吻合等)等對外科治療效果的影響。

考核指標:確定不同手術時機對手術效果的影響;提出1-2項炎癥性腸病的圍術期優化策略;提出1-2項炎癥性腸病的手術治療方案。

課題6:炎癥性腸病預后評估體系研究

研究內容:基于生物標志物、影像組學、內鏡診斷系統等構建多維度的炎癥性腸病預后評估體系,用于指導臨床診療過程;基于機器學習和多因素回歸分析等方法構建炎癥性腸病患者預后評估模型,用于指導個體化診療方案的選擇。

考核指標:提出1套可用于指導治療、復發監控和手術預警的炎癥性腸病患者預后評價體系;構建炎癥性腸病患者預后評估模型。

項目二十一、兒童先天性結構畸形相關疾病的精準診治及改善預后策略研究

課題1:兒童陰莖顯露不良的發病機制及數字模型的建立與相關評價體系的應用研究

研究內容:探尋兒童陰莖顯露不良性疾病的發病機制,通過對照研究和流行病學調查,構建陰莖顯露不良性疾病的基因測序表達譜,并利用動物實驗模型驗證;通過影像學檢查、測量工具和計算機模型的聯合應用,建立陰莖顯露不良性疾病的數字模型,指導陰莖顯露不良治療并驗證其療效,并評價預后。

考核指標:篩查出1-2種陰莖顯露不良疾病的病因,形成1-2項用于診斷及治療的新方法或新策略,獲得1-2項外生殖器測量的新方法和數字化指標,并實現專利成果轉化1項,相關成果在3個以上省、市級醫院推廣。

課題2:兒童先天性心臟疾病(CHD)評估體系及微創關鍵技術的研究

研究內容:通過流行病學調查分析雙指標法(經皮氧飽和度+心臟雜音)篩查兒童CHD的準確性,評估三維心臟超聲、心臟CT重建及3D打印技術等多維度評估體系的應用價值;通過前瞻性研究分析腋下小切口手術治療CHD和超聲引導下微創封堵治療CH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考核指標:建立1項以雙指標法為核心的兒童CHD篩查體系和1項以心臟超聲、CT為核心的評估體系,攻克1-2項CHD微創手術治療技術,在3家以上省、市級醫院推廣。

課題3:超聲聯合血清學標志物對兒童膽道閉鎖肝纖維化進展的監測及預后研究

研究內容:探究膽道閉鎖患兒肝臟彈性超聲及相關血清學標志物(如IV-C、HA、PC-III等)與肝病理、肝功能之間的關系,篩選精準檢測肝纖維化程度的指標;對比分析不同自肝生存時間的患兒在術后各階段上述指標的改變情況,評估肝纖維化的進展趨勢,探索其預測早期預后的價值。

考核指標:篩選出1-2項可聯合超聲精準檢測肝纖維化的血清學標志物,獲得1-2個術后關鍵節點肝纖維化及預后判斷的評價指標,并在3家以上省、市級醫院臨床應用推廣。

課題4:Oddi括約肌測壓對遠端不狹窄型兒童膽管擴張癥治療方案選擇的研究

研究內容:通過內窺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和Oddi括約肌測壓,結合胰膽管影像學檢查,評估遠端不狹窄型兒童膽管擴張癥(BD)Oddi括約肌功能,研究該疾病患者進行乳頭括約肌切開術(EST)治療后,影像學和ERCP在多個時間點的數值變化、Oddi括約肌功能變化,探討EST治療有效的遠端不狹窄型兒童BD的Oddi括約肌功能范圍標準。

考核指標:確定1項遠端不狹窄型兒童BD的Oddi括約肌壓力值范圍標準,開發1項依據Oddi括約肌壓力范圍對遠端不狹窄型兒童BD的EST臨床路徑,并在3家省、市級醫院推廣臨床推廣。

課題5:極早發型炎癥性腸病的基因型-表型相關性及分子機制研究

研究內容:采用試劑盒篩選、sanger測序驗證、全外顯子組測序、驗證剪切突變致病性等方法進行極早發型炎癥性腸病的基因型和表型關聯性研究,通過轉錄組學、代謝組學及蛋白質組學等多組學進一步驗證靶基因的病理途徑;根據基因型分析結果建立極早發型炎癥性腸病動物模型,探討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技術的干預治療效果。

考核指標:篩選出1-2個致病基因及可疑變異位點,闡明1-2項分子生物學發病機制,獲得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新方法,并在2家以上省、地市級醫院推廣。

課題6:先天性梗阻性腎病腎損傷綜合診治及創新藥物臨床應用評價研究(藥物臨床評價課題)

研究內容:從基因組-轉錄組-代謝組-生信分析四個維度,開展臨床隊列研究,在臨床樣本、細胞實驗、動物實驗等體系中探究先天性梗阻性腎病腎損傷的多組學特征;開展多中心的II-IV期前瞻性臨床藥物試驗,評價槐杞黃顆粒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考核指標:建立先天性梗阻性腎病腎損傷早期識別及診治體系,明確3-4個槐杞黃治療梗阻性腎病腎損傷的關鍵基因、代謝物,初步闡明1-2項潛在的分子作用機制,建設兒童梗阻性腎病腎損傷藥物GCP平臺。

課題7:人工智能(AI)輔助雙下肢正位X片診斷兒童膝內外翻畸形的臨床應用研究(青年醫生課題)

研究內容:以兒童雙下肢正位X片為數據基礎,通過影像PACS系統標注測量脛股解剖角作為評估兒童膝內外翻的指標,基于臨床醫師標注的雙下肢正位X片構建、訓練和測試一個計算機化的深度學習卷積神經網絡模型,檢驗測量結果的一致性,并驗證其穩定性與可行性,通過多中心、大樣本數據開發出AI臨床診斷兒童膝內外翻畸形的工具。

考核指標:開發1項依據雙下肢正位X片的兒童雙膝內外翻畸形AI診斷模型,開發影像智能輔助診斷的應用軟件1項,并在5家以上省、市級醫院推廣。

以上就是小編將為大家具體講解的內容,希望會對大家有個幫助!需要咨詢商標、專利、軟著知識產權、以及高新技術企業、科技成果評價、專精特新、企業技術中心、兩化融合、可行性研究報告、商業計劃書、公司注冊注銷、工商辦理、股權設計、掛牌上市、軟件開發、網站建設、網站外包定制、百度關鍵詞推廣、SEO優化等更多項目的請直接聯系漁漁:15855199550,微信同號,為您解答指導!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頁
[向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老头4569gay | 国产男技师 | 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爱 | 欧美va天堂 | 久久精品亚洲牛牛影视 | 欧式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 国产欧美国产综合第一区 | 高清一区高清二区视频 | 欧美成人中文字幕在线看 | 甜蜜惩罚小说 | 成人欧美1314www色视频 | 国产精品一级视频 | 9l桃色|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的 | 免费一级特黄特色大片 | 女同全黄h全肉动漫 | 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 91九色最新地址 | 青草视频久久 | 日韩乱淫 | 亚洲AV久久无码精品九号软件 | 欧美一卡二卡科技有限公司 | 日产精品卡一卡2卡三卡乱码工厂 | 国产99热 | 国产高清露脸学生在线观看 | 四虎1515hh.com| 亚洲精品国产SUV | 高清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ass亚洲熟妇毛茸茸pics | 亚洲伦理天堂 | 国产精品网页 | 天堂69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 91精品国产综合久 | 欧美人与牲动交xxx 欧美人妖另类性hd 欧美人人干 | 四虎影视在线看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片 | 日本加勒比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 久久全国免费久久青青小草 | 男人天堂久久 | 亚洲女bbwxxxx另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