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其他項目申報問題
宿州市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申請補貼獎勵及認定3大類要求
以下將為大家具體介紹關于宿州市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申請補貼獎勵以及認定3大類要求等內容,需要咨詢申報的企業單位可以參考,也可以免費咨詢小編為您解答指導!
專人免費指導熱線:19855109130(可加v)
為貫徹落實《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的實施意見》(皖政辦〔2020〕6號),實施現代農業提升工程,推進全市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結合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按照省關于加強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有關要求,圍繞優質糧油、畜禽、果蔬、林木等名特優新產業,開展“一縣一業(特)”全產業鏈創建,構建完善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現生產基地穩固、加工提檔升級、銷售渠道暢通,將我市建設成為長三角重要的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力爭到2025年,每個縣區至少重點培育1個優勢主導產業全產業鏈發展,建設一批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全市建立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類、加工類、供應類示范基地40個,每個生產、加工、供應類基地每年產值增長10%以上,基地農產品及加工品滬蘇浙地區銷售額年均增長10%以上;面向滬蘇浙地區的農副產品和加工品年銷售額達到500億元以上。
二、建設任務
(一)建設綠色農產品種養基地。
1.優化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布局。以埇橋區、靈璧縣、泗縣糧油主產片區和蕭縣為重點,發展優質專用小麥、飼用玉米、高蛋白大豆,加快建設高端糧油生產基地。以埇橋區、蕭縣、靈璧縣、泗縣4個國家生豬調出大縣為重點,大力發展生豬產業,加快建設一批優質生豬生產基地;以埇橋區、靈璧縣、泗縣為重點,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建設一批優質牛羊養殖基地。優化果蔬產業布局,穩定發展碭山酥梨、蕭縣葡萄等特色水果種植,著力打造一批特色水果生產基地;以埇橋區為重點,大力發展設施蔬菜,著力打造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的優質設施蔬菜基地;以農業廢棄物為原料,重點發展優質菌類,著力打造一批優質食用菌生產基地。(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委,各縣區人民政府)
2.全面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因地制宜選擇“截污建池、發酵還田”“一場一策、制肥還田”“區域收納、集中處理”模式,提升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開展化肥減量增效示范,抓好碭山縣果樹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項目,在全市開展果蔬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集成推廣可復制、可持續的農業綠色發展模式。推廣生物和高效低毒農藥,擴大高效植保機械補貼范圍。建設綠色防控示范區,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集成技術。推廣使用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3.大力發展綠色優質農產品。健全監管體系、監測體系、追溯體系,完善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加強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和管理。依規依標組織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全面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積極宣傳、培育、保護區域公用品牌,鼓勵各類經營主體爭創馳名商標。力爭2025年,全市主要農產品質量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等“三品一標”認證數達到450個,馳名商標、省級商標品牌示范企業等農產品加工品牌達到130個。(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二)建設綠色農產品加工集聚區。
1.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立足我市主導產業和優勢農產品,深度對接滬蘇浙人才、技術、資本等先進要素,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在埇橋區、靈璧縣、泗縣糧油主產片區和蕭縣積極推進專用小麥、飼用玉米、高蛋白大豆精深加工,生產專用粉、雜糧、優質食用油、中央廚房食品等產品。在埇橋區、蕭縣、靈璧縣、泗縣等養殖大縣,大力推進熟食加工。在埇橋區、碭山縣、蕭縣等果蔬大縣,大力發展凈菜配送、罐裝食品。在埇橋區、碭山縣等積極推進板材加工產業發展。到2025年,力爭全市農產品加工產值突破800億元,其中埇橋區農產品加工產值突破280億元、碭山縣170億元、蕭縣150億元、泗縣70億元、靈璧縣60億元,宿州經濟開發區、宿馬園區合計70億元。(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林業局、宿州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宿馬園區管委會,各縣區人民政府)
2.培育農產品加工領軍企業。深入推進“四送一服”雙千工程,優化農產品加工企業營商環境。優選一批規模較大、成長性好、帶動性強的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大財政獎補政策引導和信貸資金支持,整合企業資源,引導企業進行跨企業股份改造,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擴大融資渠道規模,促進企業快速發展,加快成長為行業領軍企業。積極引進一批滬蘇浙知名農產品生產和食品加工企業,推動我市農產品加工和食品產業轉型升級。2020年開始,每個縣區每年新增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3家以上。(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3.實施農產品加工園區提升行動。強化園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配套等支撐能力建設,吸引各類加工主體進園入區集聚發展,實現農產品就地就近加工轉化增值。以碭山縣碭城水果加工園、薛樓板材加工園,蕭縣循環經濟工業園、開發區食品加工園,埇橋區符離農產品加工示范區、綠色家居產業園、循環經濟示范園,靈璧縣馮廟糧食加工產業園,泗縣大路口山芋加工園、國際綠色農產品加工產業園等為重點,發展一批產值超50億元的農產品加工業園區。(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委,各縣區人民政府)
(三)建設綠色農產品物流供應平臺。
1.加強市場和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加快推動黃淮海(宿州)智慧物流產業園建設,高標準高起點建設國際特色農產品貿易中心,提升農產品產業能級,打造農產品物流交易集聚區。加強與滬蘇浙電商企業合作對接,加快冷鏈物流,直銷配送體系建設,以碭山惠豐農批市場、泗縣新發地農批市場為重點,每縣區高起點打造1個以上年銷售額超20億元的農產品產銷批發市場,共建長三角3小時鮮活農產品物流圈。提升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建設水平,打造市、縣、鄉長三角農產品電商物流集散體系。市級重點發展以宿州百大農產品物流有限責任公司、碭山縣鵬順冷藏包裝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大型農產品冷鏈物流配送企業、冷鏈物流集散中心,每縣區重點發展1個以上骨干農產品冷鏈物流配送中心,鄉鎮加強現有冷鏈物流設施的運營維護,提高產銷對接硬件水平。到2025年,全市冷鏈物流基本滿足農產品生產、加工、冷藏、運輸等需求。(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交通運輸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2.優化升級農村電商。深入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加快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推動電子商務與農業產業化融合發展。推廣“電商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加強農村電商企業產銷對接活動。積極培育本土電商企業,支持其與知名電商平臺開展深度合作。到2025年,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電商銷售全覆蓋,全市農村產品網絡銷售額達到80億元。(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3.推進農產品產銷對接。依托農業產業基礎和鄉村資源優勢,加快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積極組織優勢特色農產品參加上海、合肥農業產業化交易會和滬蘇浙地區各類農產品展會、交易會、博覽會,銷產品、塑品牌、建渠道、招項目,不斷提升宿州農產品知名度。每縣區在長三角區域至少要重點打造一個主導產業農產品銷售中心,鼓勵龍頭企業建設一批我市名特優新農產品專營店,擴大銷售渠道。大力培育壯大農村經紀人隊伍,發展訂單和定制農業,擴大農超、農社、農企、農校等產銷對接。(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商務局、市發展改革委,各縣區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市政府成立以分管負責同志為組長,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的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領導小組,負責工作指導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農業農村局,具體負責抓落實。各縣區也要成立相應組織機構,建立與市直部門協同配合、社會力量積極支持的工作機制,切實抓好各項工作落實。各縣區要把對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作為促進縣域現代農業發展、增加發展新動能的有力舉措,圍繞基地主導產業發展,成立工作專班,統籌協調推進產業總體布局、專項規劃編制、扶持政策落實、重點項目實施等工作。(責任單位:市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
(二)強化政策支持。
各級財政要統籌安排鄉村產業振興專項資金,重點支持“一縣一業(特)”全產業鏈和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創建,對通過省級審定、授牌的基地給予一次性獎補20萬元;對新獲得馳名商標的龍頭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20萬元;對新獲得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質量認證的企業,一次性分別獎勵1萬元、2萬元、5萬元;對新獲得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全國有機農業示范基地且發揮重要作用的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10-30萬元。對企業新擴建廠房、購買設備和技術,總投資在1000萬元、2000萬元、3000萬元以上的,項目竣工投產當年,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10萬元、20萬元、30萬元;對新獲批的省級、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分別給予一次性獎補10萬元、50萬元。對企業新建農產品冷凍、保鮮庫、烘干等設施設備投資在300萬元以上的,按投資總額20%給予獎補,最高不超過80萬元;對參加國家級、省級農產品交易會或重大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獲得金獎的農產品,給予一次性獎勵5萬元、2萬元。各項財政獎補資金由市、縣區按1:1配套,各承擔50%;對同一項目獎補資金不重復獎補。市級設立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企業扶持基金,支持規上企業發展。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各類主體和產業發展信貸支持力度。發揮政策性擔保機構主渠道作用,擴大對龍頭企業擔保總額,執行政策性擔保費率。推動政策性農業保險提標擴面,積極開展特色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和收入保險。全面落實用地、稅收、用電等優惠政策和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責任單位: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交通運輸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三)實施項目帶動。
堅持把實施產業項目作為推動主導產業全產業鏈發展、建設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的重要支撐,扎實推進5000萬元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項目提升行動。全力推進優勢特色主導產業全產業鏈發展,各縣區每年要謀劃儲備、招商轉化、落地實施一批農產品規模種養、精深加工、倉儲物流等重大項目,帶動主導產業全產業鏈發展。(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市發展改革委,各縣區人民政府)。
(四)注重品牌塑造。
加快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和品牌化發展,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以農產品加工業“五個一批”工程為抓手,充分挖掘地方傳統特色產品,打造區域公共品牌和企業知名品牌,積極開展地理標志產品培育。積極搭建展示展銷平臺,加強品牌策劃、運營、宣傳推薦和保護。鼓勵各類經營主體爭創馳名商標,發展區域公用品牌,進一步擴大碭山酥梨、泗縣山芋、蕭縣葡萄、符離集燒雞等品牌影響力。(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五)加強督查考核。
將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納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情況考核內容,建立工作調度通報機制,定期調度通報任務落實和工作進展情況,總結經驗成效,解決存在問題,推動各項工作高效開展。(責任單位:市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